疫情出現至今,企業資金大抵已經耗盡,可貸的已貸完,可通過親友周轉的亦已用盡。讓這些苦苦支撐的企業更為緊張的是,一旦進入還貸高峰期,一方面要為艱難的業務奔波,另一方面更要為還貸資金四處張羅,情況必將更形惡劣,一旦情況失控,出現骨牌效應,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如何保住中小企繼續存活是政策的重中之重。
基於本澳是個完全外向型的經濟結構體,內需市場極小,內循環規模亦因而大不了,刺激內需在沒有外來輸入前提下最終都是減數,情況有如「慢火煎魚」,最終只會煎乾,一切內循環手段的目的都只是「買時間續命」。因此,簡單來說,如何用最少成本,拖延最長時間等待黎明,就是最佳的緩解方法。
在目前情況下,一切行動都離不開政府「放水養魚」,說白了就是「派錢」保中小企,可以保住最多的小中小企,就等於保住最多的就業職位,社會就能保住穩定。中小企最大經營開支離不開「僱員薪金」及「租金」兩大項,政府可通過市場調查,制訂最精準、最寬鬆及最大力度的政策,補貼中小企每月以上兩項開支。
建議可向有條件申請的中小企發放員工薪金及租金補貼。員工薪金方面:根據社保人數,向企業發放每人每月3000至5000元援助金。租金方面:根據印花稅申報租金,每月發放租金補貼30%(如為無按揭自置物業,則免除當年房屋稅;如有按揭自置物業,更可同時補貼利息支出)。以上政策可考慮以3個月為一期,期滿按市場情況提前檢討及調整。受惠企業在接受援助期間不可結業及無理解僱員工,否則需按人數及月份返還。
此外,應盡快落實執行:帶津培訓、實習、上崗、創業等援助政策。建議支援政策不少於6個月,每人每月金額不少於5000元(註:不可與員工薪金補貼重複)。更建議受支援實習、上崗人士可包括有充分證據證明近期失業的直系親屬在內(因家庭成員才會不計勞苦及工作時間,一家人同心協力共度難關)。
為讓市民放心消費,刺激內循環發揮最大威力,讓中小企可以有更多條件保存氣息,延長生命力。政府必須加大力度,大刀闊斧,充分運用好財政儲備應有功能,為社會穩定作出最大貢獻。建議除發放多1次10,000元現金分享外,更向全民發放多1次限期不可太長的8000元消費及立減額,以振興內需,緩解外來輸入不足前的經濟萎縮。
此外,疫情至今多輪經援措施中,對商舖業權人支援力度近乎零。其實在接近3年漫長疫情期間,商舖業權人不管是自用或出租,受害之深不足為外人道,惟因都被定性為「有錢人」而被忽略。但實際情況是,經營業務的,收入近乎歸零,出租的,民生區租金以30%-%50%下滑,旅遊重災區更是以幾何級數的80%-90%插水,整條街十室九空的悲慘景象更到處皆見。
自用商舖業權人需面對業務停頓,出租商舖業權人需面對租戶要求退租或大幅減租的壓力。在租金大幅減少或完全沒有租金收入的情況下,每月仍需支付龐大銀行供款。雖銀行有提供暫停供本政策,但每月利息支出仍是極大壓力。且疫情時間拖得愈長,銀行亦會因物業估值腰斬、現金流不足而收緊信貸,不僅暫停供本政策會被取消,更極有可能會要求客戶補倉或提前還款。此外,每年更需支付金額不菲的房屋稅,相關業權人苦況可想而知。
如情況一直惡化,極可能會出現連鎖效應,出現恐慌性拋售,不僅投資者損失慘重,大量財富無端蒸發,嚴重的更會波及金融體系的穩健。事實是,自由市場所有投資都是一種互惠關係,各自都有其存在價值,都在互相平衡。因此,為著整個社會的穩定及長遠健康發展,對商舖業權人提供合理支援已刻不容緩。建議在疫情期間除免除房屋稅外,更可考慮提供利息補貼(如4厘利息補貼或年期較長的供息貸款)以作支援。
結 語:
澳門市場不大,產業單一,是眾所周知的不爭事實。經歷兩年多疫情磨難,大部分企業都陷於極度困境,其中,前景不明,看不到明天是最大折磨。任何企業一旦失去信心,就代表離死亡只是一步之遙。因此如何制訂政策、投入資源,全力保住企業家、市民及旅客的投資和消費信心,是我們一切行動的重中之重。
2019年底疫情悄然來臨,當時誰都未曾意識到這場瘟疫會蔓延這麼久。在接近3年時間裏,我們經歷了對這病魔一無所知的「恐慌」,到中期各國疫苗研發成功後的「開心」,及後到現今疫苗接種率極高的「放心」,最後加上有效治療藥物不斷面世的「安心」,各個不同階段,我們在疫情面前已沒有顯得像當初的「蒼白無力」。
因此,我們是否應該審時度勢,通過客觀科學評估,在有足夠預案、政策、制度及法律支持下,先行先試,勇敢並果斷地做切合時宜,符合自身條件及需要的決定。不僅可以為國家做偵察兵,更可以嘗試在困境中為自己找出一條活路。
城區發展促進會會長 蕭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