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高校外交演講賽優秀選手作品集

289

  【編者按】2021年,為提升特區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深化特區青年對習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解支持,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與特區政府共同創辦了「澳門高校外交演講比賽」品牌活動。首屆比賽以「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為主題,於2021年6月成功舉辦。

  第二屆比賽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於今年4月圓滿落幕。兩屆比賽中,來自特區各大高校的選手經過層層選拔和激烈競爭,各有8名優秀選手進入決賽。他們圍繞比賽主題,闡述了對世界大勢和中國外交的觀察思考,表達了澳門青年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中外交流合作的堅定信心,展現了新時代澳門青年胸懷天下、愛國愛澳的青春風采,受到了澳門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與好評。我們彙編刊登兩屆比賽中獲獎同學的演講稿,以饗讀者。

  方舟精神

  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 林智健

  說起澳門人,大家的印象會是甚麼呢?習近平主席在澳門回歸20週年當日就用了「包容共濟」這四個字來總結澳門人的優良傳統。

  2017年8月23日,「天鴿」無情,但小城有愛。眼見災後重建團隊,由社會各界,不同語言,不同膚色,不同理念的人所組成,正因擁有著「澳門人」,這個共同身份,堅持著「守護澳門」,這個共同理想,而不分你我,撐起小城。天災之下,包容共濟的「澳門精神」成為了「共同體」最好的詮釋。幸運的是,澳門,有中央作強大的後盾,出動解放軍,協助災後重整,小城因而很快又回復昔日的安定繁榮。

  然而,包容共濟的精神並非人皆有之。世界上仍有列強國家,雙眼被冷戰思維所蒙蔽,看不見世界已發展成習主席所講的「精巧複雜的一體機器」,還妄想拆走個別部件,自以為損人可以利己,卻往往是引火自焚。

  幸運的是,世界上仍有一個國家,願意俯身躬行,向世界昭示「達則能兼濟天下」的道理。它,製造一艘沒魚雷艦炮的軍艦,先後9次為和平而揚帆,更為4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來希望。這艘軍艦,就是中國的「和平方舟」。方舟撒播大愛的航道,就是中國和平發展的道路。

  為非洲國家抗擊疫情,和平方舟從不缺席。中國特色救援,不但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中方不但為非洲國家提供過億劑新冠疫苗,更分享疫苗技術,強化抗疫屏障。非洲國家在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道路上也與中國攜手同行。中非命運共同體,以心相交,合作共贏,為人類樹立起君子典範。

  「和平方舟」正是中國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載具。不同國家,雖種族不同,理念不同,立場不同,然而,在偉大的發展航道上,一個都不能少,亦因為大家有著「人類」這個共同身份,期盼著「共存」這個偉大夢想,而創造了共商共建的可能。中國正為這個可能性,堅持為發展中國家添置一個安全台階,好讓彼此能在同一高度上感受共命運、互攙扶的美景。更讓全人類明白,世界的發展,並非要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而是要以和為貴的坦誠合作。而中國與中亞、東盟、拉美等命運共同體的誕生,正是中國堅持不懈的成果,更是國際間對和平共建的認同。中國兼濟天下的擔當,海納百川的胸襟,正是構建共同體所需要的強大感召力。

  總結百年,中國,當初嘉興南湖上,一葉以民為本的革命紅船,骨子裡早有解放全人類的偉大使命。一個世紀後,這艘「紅船」,更化身成能包容七彩顏色的白色巨艦,不忘身披紅色十字,兼濟天下,確切履行「中國人,不僅要自己過上好日子,還要追求天下大同」的莊嚴承諾。

  人類的命運,在當今的和平年代,不應再由刀光劍影來決定,更不應由少數國家來決定,而是由你和我、由全人類決定,共同乘坐包容共濟的新時代方舟,合力開拓一條更和平、更繁榮、更開放的偉大航道。

   「天下大同為已任,無疆大愛濟滄海」,就是我今天想送給大家的「中華方舟精神」。

  全人類 共命運

  澳門鏡湖護理學院 佟昱萱

  大家都知道,習近平主席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我覺得它既偉大又浪漫。但是,當我與我的一位朋友分享這個理念時,她卻拿出了一份報紙,上面寫著《新冠疫苗全球分配不均,美國政府囤積7.5億劑疫苗》。她說:「也許人性是自私的,很多人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朋友的話讓我也產生了困惑:難道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是一個虛構的美好願景嗎?

  直到去年的9月份,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故事。

  在座的各位應該都經歷過全民核酸檢測吧?作為在澳就讀的一名護理系學生,我在澳門第二次全民核酸時經歷了我人生的義工初體驗。當時我的工作就是協助師姐核對資訊,要說我最深的感受,除了眼睛累到睜不開以外,就是耳邊總是傳來不同的語言:粵語、普通話、英文、葡語。我看不清楚防護衣和口罩後面他們每個人的樣子,可是我卻清楚地感受到在那一刻,每個人都是奮戰者!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甚至互不相識的人們,也可以凝聚起來形成超出血緣的大愛。因為大家都知道:全澳門,都是共命運的!

  這種精神只存在於澳門嗎?不!在武漢抗疫期間我們看到,有自願留守的法國醫生;也有來自日本的救援物資,上面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原來,不同歷史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們也可以消除語言的障礙,消除歷史的隔閡共同前進。因為大家都知道:全世界,都是共命運的!

  而後來呢,當世界各地紛紛失守的時候,中國做出了一個大國最負責任的舉動:江蘇支援巴基斯坦,廣東支援伊拉克,山東支援英國⋯⋯縱使當中有些國家一直以來對我們並不友好,但我們也會全力協助。截至2022年3月,中國已經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21億劑新冠疫苗。這次,我們也向世界再次強調,全人類,都是共命運的!

  作為一名準醫護人員,我深知抗擊疫情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但當我看到疫情期間那一個個平凡筆觸下的非凡故事後,我便豁然開朗。也許有些西方國家仍然聚焦黑暗,但只要我們都能活成一束光,中國終將會成為一輪閃耀的太陽,照耀整個世界!

  回想起當初朋友給我看的報刊,我在想,假如這份報刊是每25年才出一期,它還會全力報導這些負面新聞嗎?不,它的標題可能是:中國崛起、互聯網普及等等主題。假如它是50年才出一期呢?它的首頁標題大概是《沒有發生核戰爭!》這是因為它得跟1968年去對比,而當時正處於冷戰。我發現,只要時間拉得夠長遠,人類最關注始終是那些美好的變化,這也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所在。我相信,終有一天,在人類歷史回顧中,會出現《新冠疫情撲滅,全人類的共同勝利》這個標題。

  今天,我們大家所戴的每一個口罩、打的每一針疫苗,都是在為書寫這個標題而努力!而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更是當中最重要的一筆!我作為一名未來的護士,也會為此奉獻青春!就讓我們共同努力,把「全人類,共命運」的觀念與大愛傳達出去吧!

  睦鄰友善 和諧萬邦

  澳門大學 張雅惠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聯繫日益密切,中國外交正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走向世界舞臺。而我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宏大主題的理解,還得從初中時期的一件小事說起。

  當14歲的我翻開地理課本,將目光瞄向一個個陌生的南亞國家時,地理老師用親身經歷講述的巴基斯坦之旅,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她說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人的友好態度,就像對待自己的「好鄰居、好兄弟」一樣「鐵」。酒店老闆一個熱情的微笑,服務員小姐一句關切的問候,這些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彙聚成友好的鄰國關係,讓她深切地感受到溫馨的暖意。巴基斯坦人民說:「中巴情誼比喜馬拉雅山更高,比印度洋更深。」從此,一顆對外國世界的好奇種子開始在我心 生根發芽:與異國友人相處該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那時的我心想,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去到更遠的地方,親自體驗一下才是!

  時光荏苒,如今的我終於來到澳門這個華洋共處的城市求學。在這樣一個文化多樣的平台上,我迫不急待地參加了一年一度的葡韻嘉年華活動。各國的美食林立街道兩旁,不同語言、不同膚色的人們臉上洋溢著歡快的微笑,讓身處外地求學的我感受到了異鄉的溫暖。更加讓我興奮不已的是漢語和葡語的交流,中葡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恍惚間,我彷彿穿越回了多年以前的那個地理課堂,我微笑著,對當年那雙好奇的眼睛說:加油,你做到了!謝謝你讓現在的我能享受與外國友人交流的快樂和滿足!

  你瞧,僅僅是簡單的溝通,便能拉近不同國家人民心與心的距離。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像一扇小小的窗,打開它,我們可以看見更大的風景,那便是國與國之間的相處之道。

  以睦鄰友善的態度面對世界,將人類連成命運的共同體,這便是中國堅持的對外理念。從1979年《中葡建交聯合公報》簽訂,到如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立;從1993年中國與巴西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到如今兩國在金磚國家會議上的多次會晤。中國與葡萄牙,中國與巴西,正是在一次次的交融互動中逐漸增進雙方關係,合作共贏更是在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構建和諧友善的國際關係,溫暖的遠遠不止兩國人民的心,它更是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得到充分實踐,讓世界聯通、效益互融,這是國家之福,亦是人類之幸!

  我與世界同心,則萬邦皆與我為鄰。從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到如今的「一帶一路」,協和萬邦的對外理念,從古至今都在華夏兒女的血液中流淌。作為一名傳播學專業的大學生,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傳媒人,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理念向更多的國家和人民講述。我希望通過我的身體力行,能讓寶貴的「中國智慧」之光照進千千萬萬人民的心中,亦如當年地理課堂上照進我心 的那束光!希望多年之後的我回想起這段經歷,也能對現在的自己說一句:加油,你做到了!

  願中國能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在世界舞臺上發光發亮,而我也能懷著美好理想,邁向光明遠方!

  妙哉,命運共同之道

  澳門旅遊學院 餘晨露

  

  《禮記》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園,叫做地球;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人類。現在,還有一個共同的故事等待著我們一起去書寫,這個故事叫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那命運共同之道在哪?回顧歷史的靄靄雲煙,鑒真東渡,鄭和遠航,展現了海納百川的大同思想和協和萬邦的外交信念;新航路開闢,地理大發現,拉緊了各國溝通交往的紐帶。這些人類對未知和美好的探索與追求澆築了命運共同的堅實基礎,並告訴我們,命運共同之道是大勢所趨。這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需要世界各國相容並蓄,攜手共建和睦共贏之道。

  然而縱觀當今時代,命運共同的道路上,挑戰與危機如影隨形。當亞馬遜雨林火災肆虐,地球之肺正在燃燒;當冰川消融,極端天氣雲集而至;當江河渾濁不堪到世界上的最後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時,我想,我們各位都不會倖免於難。這些挑戰面前,沒有一個國家能獨自面對,也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所以,國與國應加強溝通對話,風雨同行,共同迎接挑戰。

  還記得兩年前的3月嗎?當意大利的疫情蔓延至106座城市的時候,中國專家組經過13個小時飛行,帶著31噸醫療物資,跨越9619公里馳援意大利,將中國人的溫暖和關懷傳遞到意大利人手中。後來,在學校 我遇到了一位意大利朋友。我們談到中國送去的救援物資時,他激動地說:「對意大利人民來說,那是希望,是生命的希望啊!」 他說完後,我感慨萬千,微笑著說:「我們都是人類對嗎?」 我想,在學生這個身份之前,我們都有一個最最重要的身份,我們是人,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我身後的國家告訴我,也告訴大家的。

  目前疫情嚴峻的環境下,我本不想說起這些令人擔憂的危機和挑戰,但是人類在命運共同之道上的努力,讓我看到國與國之間超越文化的善意和友好,體會到人類這個看似宏大的概念下,包含的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如果將人類這個群體看做一個人,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就如人體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國家則彷彿人體的每一個器官。只有當所有細胞和諧共生,所有器官協調運作時,這個人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所以,展望未來的漫長歲月,人類想要在地球上長久生存,就需要每一個人參與構建命運共同之道,需要各國相互協作,共渡難關。

  身處山川異域,共觀風月同天。春天已悄然而至,人類命運共同體也一定會將困難融化。今天,作為人類的一員,作為中國人,我站在這 ,將人類命運共同之道展現在世界面前,也展現在你的面前。我希望,以後有人對你說,我們只是普通人的時候,你可以堅定地告訴他:我們是普通人,並且我們都是人類,不是嗎?讓我們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再努力一點吧。說到這 ,我的演講到達尾聲,但是我想對大家說:你好啊,人類命運共同體;讓我們一起攜手,在命運共同之道上,乘風破浪,不卑不亢,與世界萬里恒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