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袁小菱:澳婦女權益全方位提升

218

  婦女作為社會建設的「半邊天」,婦女的角色與價值在澳門社會發展及變遷中愈發凸顯。由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通識教育部合辦的2025「澳門社會系列講座」,日前邀請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理事長袁小菱以《聚焦澳門婦女發展:婦聯社會服務新探索》為主題,系統梳理澳門婦女發展的歷程,展示婦聯組織在推動婦女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講座中,袁小菱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深入探討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婦女在社會建設和家庭發展中,以獨有的柔性力量,為促進社會繁榮穩定、家庭和諧美滿發揮獨特作用。她指出:特區政府自2019年發布「澳門婦女發展目標」7年規劃,通過持續推進落實,推動本澳家庭健康發展,助力婦女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同時,在經濟參與、決策管理、醫療、教育、就業、安全、福利及國際參與等方面均獲得保障,實現全方位發展提升。《澳門婦女現況報告2022》顯示,2021年澳門性別差距指數(GGI)達0.849,位列全球第五十一位,處於中上水平;性別不平等指數(GI)位列全球第七位,可見澳門在推動性別平等上取得較好成效。

  由工廠女工銳變不同領域專才

  具體而言,袁小菱指出:本澳女性發展持續向好,2017年女性就業人口首次超過男性,這一數字並在2024年達19.6萬人,佔總就業人口的52.1%。收入水平方面,2006年,女性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5500澳門元,約為男性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數8000元的68.75%;至2023年,這一數位已躍升至1.6萬澳門元,與男性的1.88萬澳門元差距縮小至約16%。職業身份上也更多元,由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澳門女性多在神香、爆竹等手工業謀生;六十年代初期,大量女性湧入工廠,推動澳門製造業在七十、八十年代成為澳門的4大經濟支柱之一。至今日,女性已經不再局限於「工廠女工」,成為不同專業領域的中堅力量。

  她續稱,澳門女性參與社會決策管理層面也有所改善,政治參與度不斷提高。政府官員架構中,女性擔任局長級人員比例從2013年的27.69%升至2021年的43.1%,司法領域女性法官佔比從回歸時的33.33%提升至50.63%。國家事務及政治活動參與方面,澳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女性佔比從回歸時的16.67%翻倍至33.33%,立法會選舉中婦女投票佔比從2008年的45.2%提升到2021年的60.6%,女性政治話語權顯著增強。社會事務上,婦女表達意見比例從2008年的10.3%提升至2022年的16.1%,互聯網使用率從2001年的27.8%提升至2022年的92%。

  另外,袁小菱又稱,澳門女性的均等受教育得到保障,享受社會福利待遇逐步提高:生育保障方面,2020年女性有薪產假延長至70天,增5天男士有薪侍產假;出生津貼從2011年的1000澳門元大幅提升至2025年的6500澳門元。托兒服務持續優化,2022年受資助托兒所增至42間,托額達7800個;母乳餵哺室從2018年的201間增至2023年的368間。健康領域方面,婦女醫療中心提供免費宮頸癌、乳腺癌篩查,推動女性相關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雙下降;分娩服務床位從1996年的9張增至2022年的25張,孕產婦死亡率遠低於國家目標,母嬰健康水平顯著提升。另外,在法律上修訂《刑法典》性犯罪規定,打擊販賣人口犯罪立法修法,制訂《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社團組織提供受虐婦女兒童庇護、輔導等服務,澳門保障婦女安全體制更健全。

  六角色構建婦女發展支持網絡

  袁小菱又詳細介紹婦聯總會75年來在推動女性發展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果,1950年成立至今,婦聯總會從最初以創辦托兒所、學校為主的基層服務組織,發展成為涵蓋家庭服務、權益維護、青年培育、國際交流等多功能的綜合性社團。作為不牟利社會服務團體,婦聯總會始終秉持「關心婦幼,服務社群」的宗旨,以「六個者」角色踐行使命擔當。

  作為愛國愛澳的引領者,始終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核心任務,通過策劃愛國愛澳宣傳活動,積極開展普法教育,增強婦女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參與內地公益事業,捐建教育專案,助力脫貧攻堅,獲多項國家級榮譽。

  作為特區發展的建設者,婦聯透過議員在立法會上,圍繞經濟民生議題積極建言獻策,並通過多種方式向政府反映民意,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在颱風、疫情等突發事件中,組織志願者提供物資援助、協助防疫等。

  推動參政議政促和諧家庭建設

  作為婦幼權益的維護者,積極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推動育兒津貼、90天產假等政策落地。通過協助開展婦女培訓、普法和預防家暴工作,推動家庭和諧。積極團結廣大婦女推動參政議政,進一步擴大社會治理參與。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心理治療、健康檢查、家事調解、婦女庇護等,滿足回歸以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家庭對於社會服務的各種新要求,促進和諧家庭建設。

  作為基層治理的服務者,婦聯圍繞幼托服務、培育學生、青年人才培養、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長者身心需求、關懷基層群眾6大方面打造全鏈條服務體系,關注家庭不同階段的發展特質與需要注意的任務。

  作為國家發展的貢獻者,婦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多位負責人參與國家各級架構建制參政,傳遞澳門聲音。加強互訪交流,與內地及港澳台婦女組織交流合作,並透過舉辦論壇等,達成多項合作專案和運營社會服務專案,為大灣區建設貢獻巾幗力量。

  作為國際事務的參與者,獲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諮商地位,參與全球婦女議題研討。引入「WeCare」國際倡議,發起「家有其所」系列活動,推動澳門婦女發展經驗走向國際,提升澳門在性別平等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冀青年愛國愛澳勇擔時代使命

  講座最後,袁小菱提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青年是澳門的希望和未來,是建設澳門、建設國家的優生力量。」在考察澳門科技大學時稱,「要始終從戰略高度重視教育、緊緊圍繞國家和澳門發展的需求布局學科體系,培養高素質人才。」

  由此,她向在座青年提出3點寄語:一、愛國愛澳是根本,希望青年牢記「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做維護國家安全的新一代;二、腳踏實地築夢想,希望青年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走出校園,走進社會;三、勇闖灣區擔使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需要青年力量,冀青年以所學所長,助力國家發展大局。

  從手工業時代的艱難起步,到現代化都市的多元綻放,澳門婦女用智慧與汗水書寫「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精彩篇章。袁小菱強調,婦聯總會作為婦女權益的代表者、推動者,75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創新,見證澳門社會的進步,更勾勒出「一國兩制」下具有澳門特色的社會治理生動樣本。

  講座吸引澳科大商學院、國際學院、酒店與旅遊管理學院、法學院、博雅學院等近400名學生參與。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