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澳青創大賽澳兩項目奪冠亞

1512

  由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青年創業創新培育籌備委員會合辦的「2022澳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及頒獎禮昨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於科學館舉行。22支創業隊伍經輪番路演、專家及投資人評審後,澳門兩個項目「金融計算加速平台─為芯片產業構建應用生態環境」及「新奇站OMO平台」分奪冠亞軍,成績驕人。

  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黃聖彪,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副局長陳漢生,大賽籌委會主席、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崔世平,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主任莫苑梨,貿易投資促進局投資者服務廳高級經理陳家齊,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青年發展處長譚兆華,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理事長邵漢彬,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長李居仁,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行政總裁林家偉,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青年協會會長周永豪,以及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理事長關治平等出席。

  143個項目報名刷新大會紀錄

  陳漢生致辭時表示,今年報名刷新紀錄,從143個報名中選出22個優秀項目,涉及領域亦比過往更加廣闊、專業,包括高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療、大健康和人工智能等,喜見活動規模逐步壯大,澳門優秀科創項目在國際及全國性比賽屢獲佳績。

  他指出: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引擎,青年就是帶動社會起飛的啟航人,因此,特區政府非常重視對青年人的培訓工作,持續提供多元政策,開拓青年創新創業的發展空間。他期望青年勇於創新求變,抓緊市場新業態以及大灣區和橫琴深合區的機遇,不斷追求創新卓越;不斷研發具創意及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服務,為澳門經濟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崔世平稱,創新創業、科技創新近年來一直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澳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已連續舉辦5年,匯聚多種優質資源,為創業者構建項目、與投資者對接交流平台。他回顧歷屆大賽的優秀項目,幫助不少創業者有效對接政策鏈、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備受鼓舞。

  他續稱,雖疫情影響猶在,但今年的賽事依然吸引來自澳門、香港、內地及台灣等地143個項目報名,其中澳門項目同比增14%,佔總體六成,成員中有高校在校生或畢業5年內學生的項目佔其中的62%,體現出澳門年輕人勇於接受挑戰的熱忱。為助力大賽提質、擴容,今年直通賽道增加至10條,推送名額增至50個,竭力幫助青創匯聚優質資源,締造新機遇,共同「展雙創之翼,啟夢想之航」,積極推動澳門產業多元化。

  質量提升可與國際水平並肩

  大賽評委之一、深港灣區互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邱志堅表示,今年是自己參與大賽評委的第三年,不斷看見參加大賽的項目數量、質量逐年大幅提升,今年的產品和項目總體水準甚至可以與國際水平並肩。更加亮眼的是,產品與大灣區有緊密的聯繫,無論是在團隊、產品產業或設計上都涉及到大灣區資源,即使是本地團隊亦能善用大灣區的技術支援、產業對接、商業模式研討等各方面,可以看到澳門科創項目與大灣區的聯繫在逐步提升和融合,令自己大開眼界。他又指,評判注重科技層面的硬實力,以及對國際市場的預判力,有印象深的澳門本地項目幾年前已經啟動,但迎來市場爆發需要到今年甚至明年,可以看到創業者的目光十分銳利,評價其「既有大陸思維,又有國際視野」。他又指,不少參賽項目的前景非常廣闊,能達百億、千億級,唯一需要從產學研項目向產業化突破的瓶頸是需要利用大陸的資源令項目上一台階,需要更加追求產品性能、成本等。

  大賽評委之一、中關村網絡教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宋光毅已是第四年參與大賽評委,他指,剛開始參與的一兩年,所參加的項目50%都處於比較早期的狀態,不知道如何形成產品和服務,現在不少參賽項目已經基本成型、有一定的盈利,甚至有項目的營收達1.3億元。他又表示,澳門城市化水平高、和海外聯繫溝通更加流暢,國際金融接軌多,相信高科技研發類項目適合在澳門落地、研發,再藉助大灣區總體供應鏈模式,可以有能力創造世界級企業。

  他又指出:不少隊伍能完整呈現一個商業計劃書,但在表達過程中過於偏重於呈現技術,建議日後參賽隊伍需要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將技術和項目優點講清楚,相信能更容易獲投資者認可。

  經由政府負責人、投資機構與特邀專家組成的10人評審團嚴格選拔後,現場頒發大賽冠軍「金融計算加速平台─為芯片產業構建應用生態環境」,亞軍為澳門電商項目「新奇站OMO平台」,季軍為內地「橙一健康無邊界精準醫療服務解決方案」,企業公開組「中銀最具投資價值獎」為「高靈敏即時輻射監測技術及裝備」,初創團體組「初創團隊潛力獎」為「浸沒式液態散熱整體解決方案」,另向獲推薦直通10個國際及全國性雙創比賽的50個項目頒發推送獎。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