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最近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醫療人員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業管理規定》,由8月1日起,15類澳門醫療人員可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範圍內提供醫療服務。早於2022年已取得內地短期執業資格的澳門醫學專科學院心臟內科院士梁文健認為,在內地執業有助兩地醫療交流,並可增進自身醫療技術經驗,進一步推動本澳醫療產業發展。
術業專攻兩地合作提升醫療水平
合作區及大灣區推出多項政策,期望吸引澳門居民到內地發展,如此次推出《澳門特別行政區醫療人員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業管理規定》,梁文健稱,雖然有部分港澳居民會前往內地就醫,但大部分仍選擇留在本澳,因部分市民對內地文化不了解,對內地的醫院產生較負面刻板印象,但實際上,內地三甲醫院或較高端醫院十分整潔,設備相當完善,處世界前列水平,規模及體制、發展空間較澳門大。通過現行可到內地執業的資格制度,能讓澳門醫療人員更深刻感受內地醫療氣氛及水平,然後回澳門與市民大眾分享,讓澳門市民接觸更多相關訊息,為市民治療疾病提供更好選擇。
梁文健去年3月取得港澳醫療人員內地短期執業資格,他表示,申請流程並不複雜,約1至2個月就可取得執照,相當方便。以前僅能依靠學術理論交流,取得相關短期執業資格後,有正式身分參與大灣區醫療工作,可直接參與大灣區醫院的手術、進行病例討論等,有助擴闊眼界,增加醫療經驗。
他指出:目前本澳未有充分條件開展的部分手術項目,現可透過與內地合作推進。他以澳科大醫院為例,現在透過相關政策與珠海人民醫院及橫琴醫院合作,除開展新的心臟手術項目外,澳門醫療人員亦可與內地醫療人員合作完成一些較罕見手術,擴大本澳醫療人員發展空間,並增加手術經驗。他強調,術業有專攻,醫生需要不斷累積經驗方可令醫術進步,部分病種本澳1年僅有10多例,但內地1日就會接收10多例,所以現時他經常與香港、內地同業交流,能讓本澳醫療人員從不同個案汲取手術經驗,有助提升診症、判斷病種的準確度。
政策有助本澳醫療適度多元發展
此外,梁文健認為,相關政策亦有助本澳醫療行業適度多元發展,而且澳門與內地有文化差異,醫療體系亦不完全一致,此項規定推出後可起互補作用,如醫療物品、手術技術、手術器材等,大家可互通交流,必要時甚至可交換病人處理,或合作處理個案。他直言,從前兩地交流僅局限於演講和觀摩,現時則實際操作,成效截然不同。兩地醫生攜手完成一台手術,對澳門醫療而言可謂一大突破,並可讓兩地居民認識、了解兩地醫療文化及技術,以及合作後產生的更高端醫療服務。
另一方面,坊間不少聲音認為出台本澳醫療專家人才到內地執業政策,會導致本澳人才流失,梁文健對此坦言並不擔憂。他認為澳門專科醫生扎根澳門,目標始終是為澳門市民服務,開拓內地市場只是提供更多平台及渠道予本澳醫療人員學習更高端、更專業的醫療技術,提升本澳整體醫療水平,不會因實施此項政策流失人才。
相反,不少本澳醫學生在外地就讀醫學相關專業後,認為本澳市場小,外地空間較大,更適合發展,故選擇留在當地。他說,現時推出便利本澳醫療人員到內地執業的規章制度,反而對吸引醫學生回澳發展具一定吸引力。
梁文健指出:《澳門特別行政區醫療人員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業管理規定》是合作區建立後首個規範專業人士在合作區有序執業的法規,他相信沒有百分百完美的法規,每個法規都不可能一出台就極度完善,必定存在調節空間,當澳門醫療人員前往橫琴執業後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建議,通過不斷磨合方可繼續優化法規。他建議有意向的醫療人員,若要到橫琴執業,要先了解自己的目的、方向和能力,並了解灣區文化,如人口分布、病種分類、醫療體系等,了解灣區是否適合自己,才能在未來崗位上有效發揮能力。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