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明朝海禁澳海絲節點推動克拉克瓷轉口歐亞

95

  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栗建安以《漳州窯(汕頭器)與克拉克瓷》為主題演講。他稱漳州窯是明清時期漳州地區以燒造外銷瓷為主的大規模民間窯場,漳州窯遺址的考古發掘,發現多座窯爐、作坊遺跡,出土大量青花瓷、五彩瓷、單色釉、素三彩器以及窯具標本;部分漳州窯產品仿景德鎮窯的克拉克瓷。因此,以往有部分國內學者將漳州窯瓷器也歸入「克拉克瓷」,但海外主流學界對其有較明確的區分。

  在16至17世紀的亞洲、東非、南美、歐洲等地的遺址出土、公私收藏以及多艘沉船中,都有漳州窯瓷器。經考古研究證實,漳州窯是以自身傳統的窯業技術生產仿景德鎮窯產品,瓷器紋樣形成粗放、灑脫的風格,在晚明至清初填補了景德鎮窯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空缺,大量銷往亞洲、東非、南美以至歐洲,受到海外不同地區和文化傳統的各階層的歡迎,從而成為早期貿易全球化的標誌性器物。

  景德鎮陶瓷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曹建文稱,明朝政府於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開放澳門和漳州月港的對外貿易,大大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使中國外銷瓷器從亞洲、非洲發展至歐洲、美洲等,真正開始走向全球化階段。在16世紀,葡萄牙人把中國的瓷器大量販運到歐洲,而「克拉克瓷器」是16至17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貿易瓷器,其典型裝飾風格是一種向心呈放射狀連續開光裝飾的青花瓷器。

  「克拉克瓷器」(英文名為Kraak porcelain)名稱來源於16世紀的葡萄牙貨船,當時荷蘭人稱葡萄牙遠航東方的貨船為「克拉克」(Kraak),由於這種貿易商船當時常運載中國生產的瓷器銷售到歐洲,於是荷蘭人及其他歐洲人便把這時期運送到歐洲的中國瓷器統稱為「克拉克瓷器」。克拉克瓷器的主要產地是在景德鎮,近20年來,在景德鎮老城區城市建設與考古調查中發現生產克拉克瓷的窯址就有上10處。

  暨南大學教授金國平提到,克拉克瓷(Kraakporselein)是明末清初時期,由景德鎮和漳州生產的一種外銷瓷,葡語名稱為「漳州瓷(louça de Chincheo)」,而「克拉克」則是一種地中海海船的名字。在澳門開埠初期葡萄牙人曾大量從事「克拉克瓷」的貿易,至今仍有大量的遺存可供研究。長期以來「克拉克瓷」也被稱為「Swatow」。學術界常將這個詞譯為「汕頭瓷」,但其實是來自閩南語中的「三都」,表示「源自三都的漳州瓷器」。

  「Kraakporselein」、「Louça de Chincheo」和「Swatow」可視為同義詞均指產自中國的某種瓷器。前後兩個詞彙為音譯形式,但僅有中間的葡萄牙文準確反映了瓷器的產地,這種瓷器在16世紀至17世紀期間廣泛出口至歐洲及其他地區,憑藉其獨特的紋飾贏得了諸多讚譽,最終成功取代了景德鎮的名貴青花瓷器。

  這些地名和詞彙的出現及演變,是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生動體現。過程中「三都」商人發揮關鍵作用,有效擴大「三都」瓷器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隨時間推移,這些地名和詞彙不僅成為世界貿易中獨具特色的符號,還見證了各國之間的貿易互動和文化交流。因此,在研究福建與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歷史聯繫時,關注「Sawtow」這一詞彙的詞源、演變和傳播,可以提供寶貴的視角,更全面地瞭解古代中西之間的商貿及文化關係。

  前澳門市政署管理委員會委員馬錦強博士分享了1497年華士古.達伽馬發現亞洲新航線,葡人開始在東方貿易。1511年,他們佔領馬六甲,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貿易中心。1513年,歐維士在珠江口直接和中國人做生意,發現他們可直接交易。這吸引了大批葡人來到中國,造成秩序混亂。1521年初,正德皇帝去世,嘉靖登基。他整頓不法外商,驅逐葡人離京回廣州。

  他還要求葡人交回馬六甲主權,禁止他們進入中國。嘉靖二年(1523年),明水師和葡人在茜草灣發生衝突,葡人大敗。

  此役後葡人轉移至管控較寬鬆的福建浯嶼島繼續「貿易」,在福建除購買景德鎮的瓷器外,更發現一種當地生產的瓷器,因在當地生產,價格相比景德鎮便宜,但質量則不能同日而語,但其製瓷技法及繪畫紋樣,主要是以景德鎮的陶瓷樣式為基礎,製作粗糙,某情度上有一定的時代特式及地方的色彩。早期歐洲人誤稱這款瓷器為「汕頭窯」,近年考古發掘證實出自漳州,窯址分布於平和、漳浦、南靖、雲霄、詔安、華安等縣,以平和的南勝、五寨地區窯址最為集中和具代表性。

  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院長葉農以《澳門與克拉克瓷及其瓷器貿易》為題分享。他表示,在澳門與中國瓷器外銷上,學術界就此問題,做過不少研究,例如葡萄牙人來華與入居澳門,促進明代青花瓷走向世界;其次,現在於葡萄牙的青花瓷便是證明,這些外銷瓷與徽章瓷,是澳門參與瓷器貿易的重要標誌。澳門現存有許多瓷器殘片,是澳門參與此項貿易的重要例證;克拉克瓷器的產生與中葡早期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克拉克瓷器產生於16世紀中葉葡萄牙商人、西亞商人與中國商人所進行的貿易過程中。

  但目前,需考慮包括澳門在葡人瓷器貿易中的地位,學術界普遍認為一、澳門是著名的中國瓷器貿易的基地與出口港,但它僅是轉口港,主要貿易基地在廣州,零散貿易在澳門;二是,澳門葡萄牙人經營的中國瓷器,主要來源途徑是景德鎮以及漳州窯、汕頭窯等地,香港碗窯可能是另外一個來源。

  瀋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理指,伴隨克拉克瓷被大量引入歐洲,在商業利潤的刺激下,歐洲其他國家甚至西亞一些地區,通過學習、借鑑中國製瓷技藝,開始研製創燒本土瓷器。自17世紀中以後,荷蘭的代爾夫特、德國的萬森、法國的香蒂、英國的徹爾西、伍斯特等地逐漸形成生產相關瓷器的源頭。此外,在伊朗和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也紛紛仿製中國萬曆時期的青花克拉克瓷。

  明末清初時期,受到克拉克瓷的影響,中國本土瓷器開始出現一定變化。其一,在部分吸收和借鑑克拉克瓷的器物造型,燒製出一些具有歐洲風格的中國瓷器。如花口盤、碗,轉心瓶,帶把瓶、尊、罐等。其二,是在瓷器表面圖案、紋飾設計方面,吸收和借鑑歐洲多國的「紋章瓷」,形成表面連續開光圖案、器表等分劃格填繪圖案、以及具有歐洲徽章標識的圖案。此外,克拉克瓷還影響到傳統琺瑯器、漆器等製作。這主要體現在清宮琺瑯器表面圖案紋飾的設計方面。在部分宮廷漆器製作方面,也有一少部分器物按照克拉克瓷的製作圖案,生產出相類似的漆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