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新華學校銀禧堅持以人為本優質教育

154

  時光荏苒,澳門新華學校走過25個年頭。適逢該校25周年校慶,小記特意走訪了校長何宇,回顧新華學校的發展歷程。她不僅見證學校成長發展點滴,亦樂於分享該校獨特的人文情懷和教育理念。何宇指出:「對新華學校而言,25周年是個重要里程碑,同時也是新起點。未來,新華將繼續秉持優質教育理念,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辦學宗旨,不斷探索完善校內教育體制,同時加強學校組織力、品質力和競爭力,致力向澳門優質教育方向邁進」。

  堅守中華正道奮發創新

  「新華學校是澳門蔡氏教育文化基金會興辦的一所提供幼兒園至高中階段的教育機構,1997年創辦,創校初期新華僅設有幼兒園及小學一至四年級共15個班,隨著教育服務發展,新華於2001年7月在青洲大馬路嘉應花園開辦中學,2004年7月中學部開辦高中部,隨後在2007年8月小幼部自永定街遷移至青洲大馬路嘉應花園,而中學部自嘉應花園遷移至永定街⋯⋯,25年來,為社會培養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子」,何宇興致勃勃細說學校成長歷程。

  學校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何宇說,和一幫熱衷教育事業、樂於奉獻的教師團隊多年來不斷負重前行,在澳門這片生機盎然的熱土孕育桃李滿園芬芳。在何宇看來,辦學25載,新華正如其名,堅守中華正道,不斷奮發創新。多年來,在澳門特區政府、辦學實體蔡氏教育文化基金會帶領下,新華積極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逐漸形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的中小幼「一條龍」學校,三文四語、STEM、中醫藥科普的辦學特色,以及「四自、五學、六愛」辦學精神;現時在校學生1300名、教職員近120位,中小幼共39班。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何宇介紹道,近年學校推出一系列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美育(藝術文化)為特色的課程。澳門是座多元文化城市,學生能接觸到多個國家文化,故強化我國傳統文化根基、深化家國情懷教育等,有助提升學生對祖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近年,新華推出一系列傳承中華文化教學策略和特色課程,從不同方面切入拓寬學生視野和眼界。例如學校的傳統文化日,古箏興趣班、書畫比賽、象棋、茶文化、文化周及感恩月等,藉此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面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價值。

  全面提升師資辦學水平

  隨著科技發展,STEM教育理念不斷發展和演變,新華緊跟時代潮流,推出以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4大核心科目為基礎的教育課程,冀藉助課程啟發學生動手能力及創意思維。何宇表示,推動有關課程對學校財務造成一定壓力,例如硬件人資需求、教材、實驗套件和立體模型等配套軟件均不可少。為讓學生盡早接觸STEM教學,學校可謂煞費苦心,聘請香港IT專業人士到學校傳授經驗、設計新STEM課程及聘請專業IT老師,希望讓科學的種子,從小在新華學子心中生根、發芽,未來開出美麗的科學之花。

  「我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在新華學校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優勢,發揮潛能和特長,成為有責任感、有愛心、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年輕人,這樣才不負家長所託、社會所盼」,何宇語重心長地說。另外,學校除設置特色課程,還非常注重師資團隊的培養和教育理念的提升,今年更採用「觀課評課」機制,讓授課老師在公開課上給予同儕觀摩、評課,授課老師則需根據相關評課綜合意見進行完善,集眾家之長的「觀課評課」機制,對師資提升極為有效。

  何宇認為同儕觀課的協作文化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參與者相互提供教學訊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課堂資訊,並改進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此模式有利建立開放、合作、互助的教學文化。與此同時,新華更採用合理高效的「巡堂制度」,以及與姊妹學校建立「同課異構」教學機制,透過學校相互之間學情、教學特色等交流互動,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新華學校全方位提升師生綜合素質和辦學水平,致力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全面素質的優秀人才。

  另外,她提到,現時很多學校都遇上師資短缺窘境,由於澳門教育市場競爭激烈,各校對汲納優秀教師的需求大,而新華同樣面對此難題:「我們正嘗試不同方法去解決。在積極開展師資培訓計劃,鼓勵教師不斷學習和創新的同時,我們亦需不斷尋找新的資金來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

  後 記

  訪問尾聲,何宇分享她出自教師世家,父母、姑媽都是教師,她自小受到長輩熏陶選擇參與教育事業。她笑言,「從業24年,我一直銘記爸爸的教學理念:『不要輕易放棄任何1個學生』!多年來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不僅點燃我對教育事業的熱情,更讓我時刻感受到作為1名稱職教育者的責任感。在學生成長路上,1個關愛眼神、1個溫馨笑容、1句鼓勵話語,都能讓學生心靈悸動;當他迷失方向時教師適時拉一把,指引正確方向,他將感恩一輩子。所以說,教師不僅是學校的核心資源,也是學生的引路人。衷心感謝所有和我一起並肩作戰的同事,亦感謝他們為澳門教育事業和新華作出的貢獻和努力。」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