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推動融合教育一條龍減學生家長壓力

947

  前言

  近年本澳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不斷增加,根據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數據,2021/2022學年本澳有3154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其中2244人為融合生,說明本澳融合教育需求不低。但與融合教育發展相對成熟的外國相比,本澳仍有很多有待進步的空間。為探討如何促進本澳融合教育發展,實現社會共融,澳門融合教育兒童關注協會會長黃安娜分享國外特殊教育發展值得借鑑之處,及本澳融合教育面臨的困境與解決倡議。

  第七十五屆世界幼兒教育聯會(OMEP)歐洲研討會日前在塞浦路斯舉行,黃安娜應邀出席,並以《運用即興戲劇干預自閉譜系障礙兒童的社會情緒》為主題演講。她表示,自閉譜系障礙兒童因心智理論缺陷,難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因而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英語: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定義自閉譜系障礙會出現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障礙,以及局限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模式等表徵。但實際上,相關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障礙能被打破,例如可藉即興戲劇的方法協助自閉譜系障礙兒童。

  即興戲劇互動 學習表達情緒

  她續稱,即興戲劇強調自發性的即興創作及過程,透過肢體動作、五官認知、眼神接觸、即興對話等戲劇形式,讓參與者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及聲音展現自我情緒,並將這些戲劇情境運用至生活中,讓自閉譜系障礙兒童表達自己情緒,並與同儕交流互動,讓他們可以突破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的障礙。老師亦可透過即興戲劇展現表達自我的方法,而學生會模方老師行為,學習透過眼神、肢體動作等方法表達自我,所以即興治療可讓老師支援自閉譜系障礙兒童的情緒表達。

  (OMEP)歐洲研討會中討論幼兒教育和保育中質量和平等的要素、兒童權利、全納教育與平等、幼兒教育和保育評估等多項教育議題,吸引各地專家學者參與。黃安娜指出:其中法國學者分享經驗,在幼稚園除實行融合教育讓普通生與有特殊需求學生一同上課外,亦為有不同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開設「結構化專業班」。例如聽力障礙孩子,在成長環境中向他們教授法語和法語手語雙語;或開設專門學習班,讓自閉症孩子練習,提升他們社交技能。本澳在幼稚園暫未有相關專門課程,她認為相關方法值得本澳借鑑,可投入更多資源,開設更多專門課程,向有相關需求的學生提供核心需求內容。

  尊重學生獨特 提升學習效能

  此外,黃安娜在此次交流過程中參訪當地幼稚園,並遇見1個令她印象深刻的學生。她憶述,當到達學校教室時,有1個女孩一直看著她,並邀請她一起繪畫,後來,她才發現女孩是聾啞學生,但那名女孩相當自信,大方邀請參訪老師一同繪畫,十分開朗。她亦觀察到周遭的學生相當願意幫助那名女孩,並特意在面前鼓掌給予鼓勵。黃安娜認為,那名女孩能如此自信是因為周邊環境,她的同儕亦十分願意提供支援,給予幫助,當地不斷傳承一視同仁、互相尊重的教養文化,相當值得學習。此次研討會交流過程提醒她,要明白學生不同需求,尊重學生的獨特,了解學生多元風格,採取各種教學和輔導策略,增強學生的學習參與,提升學習效能。

  國外有不少國家及地區的融合教育發展得相對成熟,相當值得澳門借鑑。雖然近年特區政府投入資源推動,但澳門融合教育發展仍有進步空間,須面對不少困難與挑戰。近年,本澳融合生數量增加,根據教青局資料,2007/2008學年,本澳有739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其中僅有264名融合生;至2021/2022學年,本澳有3154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其中有2244人為融合生,佔上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逾七成,說明本澳對融合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

  合辦校本培訓 提升老師專業

  黃安娜稱,現時較多學校於幼兒及小學階段實行融合教育,而在2021/2022學年只有16所提供幼兒、小學及中學各教育階段融合教育的「一條龍」學校,即僅有16所中學實行融合教育,因此,當融合生就讀一所沒有中學的學校,待小學畢業,學生及家長遇上升中學學習銜接會倍感壓力,包括升學壓力、入學壓力、情緒壓力、成績壓力等。她續稱,本澳推動融合教育已有一段時間,最初一批融合生亦面臨升學壓力。為推動本澳融合教育發展,期望政府可持續按實際需要推動更多學校實施融合教育,讓融合生在面臨人生挑戰時有更多選擇,並在未來升中、考大學方面規劃向融合生提供適切支援。

  除期望更多中學實行融合教育外,黃安娜亦對本澳現時的融合教育發展提出多項建議。她提及,老師現時須參與進修課程,獲得進修時數,建議可與學校合辦與融合教育相關的校本培訓活動,以提升老師的專業能力。因為融合學校可能有不少自閉症學生,當老師未受過相關專業培訓,可能僅知道他們會出現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障礙等問題,卻不理解自閉症學生,難以協助他們解決問題。當老師接受校本培訓後,可以深化理解學生的狀況,從而尋找適當策略協助學生,使他們更容易配合達成教學目標,也能解決老師平日面對的困境。

  影子老師計劃 可一對一支援

  此外,她亦倡議新增及推行「以即興戲劇作干預支援自閉譜系障礙兒童的人際溝通和社交情緒發展」計劃,讓學校新增相關老師培訓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如何與自閉症學生相處、互動、交流,並用不同策略支援他們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她舉例說,當學生不願意排隊時,可用即興戲劇形式演練同樣情境,讓學生下次在生活中遇到要排隊時,便回想起即興戲劇,做出與戲劇中同樣的反應。

  黃安娜建議推動「影子老師」計劃。她指出:「影子老師」是國外融合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有超過45萬人次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影子老師」的工作為進入學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一對一的支援工作,包括協助老師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教學計劃,記錄及跟進學生進度,並在學生面對日常生活流程及任務時提供支援。此外,「影子老師」要向家長反饋學生的教學進度等,可以連接社區、學校、家庭,並減輕在校老師壓力。

  籲4高校聯手 招收特教學生

  此類計劃在國外相當流行,她認為十分適合在本澳推廣,因為近年回流本澳的師資數量相當多,而老師崗位數量較緊張,當回流本澳的老師未找到工作時,可以經過培訓,擔任「影子老師」,並累積經驗,以後正式投身老師行列。「影子老師」也有利紓緩本澳老師崗位不足,減輕未找到工作畢業生面對的壓力,同時精進他們的技能,亦可以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同時助力學校發展。

  此外,黃安娜提及,不少有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的家長都相當擔心子女未來出路,如合適的工作難覓、沒有合適的大學等問題。她建議澳門4所高校致力推動開設相關高等教育課程,支援及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參與學術活動及體驗大學校園生活,推動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融入社群;並連結學校、商界及社福機構,構建共創、可持續發展的生涯發展體系,探討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能為社會作出的貢獻,如到學校或社福機構等從事相關職業,擔任助教、支援工作者等,用自身經驗應用於工作上,協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