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專家探討克拉克瓷藝術中西文遺保護

406

  在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的指導下,澳門城市大學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籌)聯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於昨日在城大何賢會議中心舉辦「2023文化遺產保護及克拉克瓷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以「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克拉克瓷與中西文化交流」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高校逾130名代表線上線下共同參與,探討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方法、技術和實踐,以及克拉克瓷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黃聖彪,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澳門工程師學會會長胡祖杰,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時偉,葡萄牙埃武拉大學教授安東尼奧(Prof. António Candeias),城大校長劉駿,副校長孔繁清、葉桂平等出席了研討會。

  劉駿校長致辭時談到,中葡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籌)是城大的國家級研究平台,作為與蘇州大學、葡萄牙埃武拉大學的聯合實驗室,城大致力於文化遺產科學、海上絲綢之路、克拉克瓷器等領域的前沿研究,以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保護海絲沿線文化遺產為己任。克拉克瓷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也是澳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會議在澳舉辦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以及克拉克瓷器研究的發展,進一步拓展城大與各高校、研究所、文博單位的交流與合作。

  葉桂平副校長表示,澳門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歷史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這樣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延續,離不開與會專家對文化遺產保護持之以恆的努力,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也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

  孔繁清副校長指出,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文化遺產保護的水平和效率,如何培養高素質的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如何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與共贏,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胡祖杰議員談到,克拉克瓷器作為中國明末清初的一種外銷瓷器,保留了中國瓷器的傳統風格,又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審美需求,以精美的開光圖案和多元的文化內涵,展現了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輝煌成就,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本次研討會由城大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聯合舉辦,雙方強強合作、優勢互補,有利於在澳門打造大灣區海洋文化遺產研究的新高地,相信一定能促進中國的外銷瓷,特別是克拉克瓷的研究工作,催生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安東尼奧教授介紹了由埃武拉大學與城大、蘇州大學共建的中葡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以及與城大的交流合作歷史,談到今年4月來訪城大的經歷,並展望未來與城大的進一步合作。

  研討會由中葡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籌)黃廣助理教授主持,邀請了來自中國、葡萄牙、德國、美國等地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主題報告人,包括葡萄牙埃武拉大學教授安東尼奧,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時偉,南方海洋實驗室考古團隊首席科學家詹長法,蘇州大學特聘教授沈景華,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顧繼東,汕頭大學教授賴忠平、副教授李冠華,廈門大學文物保護科學實驗室主任朱展雲,中山大學教授談頲,景德鎮陶瓷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曹建文,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栗建安,暨南大學教授金國平、葉農,前澳門市政署管理委員會委員馬錦強,瀋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理,江西省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朱輝球,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吉篤學,旅美專家胡智勇以及城大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分享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克拉克瓷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經驗。報告涵蓋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科技與創新等方面,以及克拉克瓷的歷史背景、製作工藝、藝術特徵、科學分析等分享,內容豐富多彩,引起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和交流。

  此外,與會者還參觀了城大中葡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籌)文物標本館,館內展示了由趙強博士慷慨捐贈的130塊珍貴古磚級部分克拉克瓷器收藏,其歷史橫跨漢代至民國時期。與會者在欣賞這些珍品的同時,還能深入了解相關研究成果和文物保護工作。出席會議的人員還有城大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王伯勛、研究生院副院長周龍、科研處處長盛劍等。

  江西省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朱輝球指,「澳門是中國早期第一個與歐洲進行正式貿易的基地,是克拉克瓷運往歐洲的重要中轉站。」他從克拉克瓷前世今生、克拉克瓷的藝術文化與工藝,以及克拉克瓷的興衰與斷代3個方面論述了克拉克瓷的時代特徵、藝術特徵,並以克拉克瓷深受明朝晚期繪畫風格的影響,通過畫匠奔放、灑脫的用筆,映射出賦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反映出明末清初克拉克瓷注重畫面的裝飾效果特定的繪畫特色風格。

  城大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以《澳門與克拉克瓷傳播的若干問題》為題分享。他表示,典型開光裝飾風格的克拉克瓷器在澳門有大量發現。克拉克瓷古沉船分布顯示,沉船圍繞澳門周邊海道分布,遠到歐洲和墨西哥,說明澳門作為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城市,不僅是克拉克瓷海外傳播的重要集散港,也成為中國克拉克瓷歐洲傳播的一張名片,使中國文化在歐洲得到認同和廣泛傳播;在經濟、文化和藝術交流融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早期東西方經濟文化、藝術文化和社會文化相通性探索,為今天「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為實現「民心相通」的共通性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意義。

  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吉篤學提到克拉克瓷的產生時間方面,以廣東台山上川島花碗坪和非洲Espsrdart沉船的遺物為例,有關說明克拉克瓷產生於1550年代。

  通過景德鎮鬥富弄出土克拉克瓷器與上川島花碗坪的比較,說明景德鎮鬥富弄一帶可能是克拉克瓷的生產地之一;葡萄牙人在明代嘉靖後期先後以中國沿海相對穩定的幾個貿易據點開展中葡貿易可能是克拉克瓷興起的主要原因。

  旅美專家胡智勇說到,澳門地處船舶西洋的必經之路,近年在建於1593年的澳門聖保祿總院遺址出土了大量瓷片,其中包括許多「克拉克瓷」,特別是萬曆時期的青花軍持瓷片的特徵與1602年Kraak號帆船所載器物相同,此軍持也是第一次在澳門發現。另據文獻記載,1584年負責耶穌會遠東教會視察員范禮安與澳門葡萄牙商人簽訂協定,參於海上貿易來彌補教會費用,並得到教宗、國王、澳門議事會和果阿總督的認可。

  這些考古物證及文獻都說明了最遲在十六世紀後期,澳門葡萄牙商人與耶穌會共同參與對中國的貿易。《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