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濠江墨韻繪京華」京澳書畫藝術聯展在北京圓滿舉行,為兩地文化藝術交流譜寫濃墨重彩一筆。而在這場聯展背後,除書畫家藝術造詣紛呈,更離不開一群默默推動文化融合、踐行國家發展戰略的實幹者。
經濟學博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博士後、長城數字藝術研究院院長兼北京長城書畫家協會副秘書長于小麗,正是其中極具代表性人物。為此,本報採訪這位具有經濟與文化雙重背景的學者,暢談北京長城書畫家協會成長歷程、對文化數字化轉型,以及作為經濟學博士投身文化藝術事業的初衷與擔當。
長城書畫協會創始於2009年,由任鑫老師與武警上將吳雙戰共同發起成立。于小麗介紹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七家正式獲批准的書畫領域國家級社團組織,申請過程非常不易,經由多位國家領導親自批示。」協會一大特色,是聚集大量熱愛書畫的退休領導,包括省部級幹部、將軍等,為他們提供延續藝術情懷的平台。
長城國家級平台匯聚藝術大家
經過16年發展,北京長城書畫家協會形成3塊「長城」品牌:國家級的長城書畫院、立足北京的長城書畫家協會,以及中國長城書畫家協會。目前,協會的會員總數超過萬人,形成獨特的藝術生態圈。于小麗表示,「與專業的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不同,我們的特色在於為退休領導幹部搭建書畫藝術愛好平台,好多領導幹部愛好書法書畫創作,通過書畫藝術繼續發揮餘熱、延續奉獻精神,他們的作品蘊含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和人生閱歷。」
2024年12月,為迎接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京澳書畫家翰墨丹青(長城盃)賀雙慶」書畫展在澳門林則徐紀念館隆重舉行,于小麗博士擔任主持人。這是中國長城書畫家協會、北京長城書畫家協會與澳門長城書畫家協會首次在澳門聯合舉辦的展覽,吸引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去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澳門並作出重要指示,凸顯澳門在國家整體戰略布局中的獨特地位」,于小麗說道。文化是促進澳門與內地緊密聯繫的絕佳紐帶,澳門博彩業歷史悠久,聞名世界,但一個城市的發展不能僅靠單一產業,澳門要適度多元化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澳門是祖國的掌上明珠,應該五彩繽紛、大放光彩。而文化,正是澳門多元化發展的核心領域。直到今年5月19日,「濠江墨韻繪京華」京澳書畫藝術聯展再度將兩地藝術家彙聚一堂,成為深化交流的又一重要實踐。作為主要策劃與執行者,于小麗分享幕後故事。
秉經世濟民經濟學者跨界文化
「感謝任鑫會長給我如此大的信任,我希望將自己的專業所長與文化事業結合起來」,于小麗娓娓說道。在展覽籌備過程中,她與任鑫會長多次溝通方案,協調藝術家邀約、作品徵集、展場安排、現場流程、媒體接洽等細節。她憶述,這次活動從開場主持、頒獎儀式、入會儀式,到每個環節的流程都由她與秘書處親自落實,「儘管挑戰很多,有些細節原本不屬於我的工作範圍,但我仍主動補位,力求活動完美,希望做到零差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于小麗坦言並非播音專業出身,卻臨時受命擔任展覽開幕主持,她並未退縮,反而以專業態度與強烈的責任感圓滿完成任務。「從主持活動到策展協調,這些原本陌生的工作,挑戰是有的,幸運的是我都能勝任並樂在其中,我也從沒想過會站上如此高規格的舞台主持活動;很多觀眾事後甚至以為我是專業的主持人。」這段經歷,讓她深感只要有擔當與熱忱,非專業也可做到得心應手。
值得一提的是,于小麗的專業背景並非藝術領域。她表示:「我是國內從事數字經濟領域研究的青年學者,6、7年前,當這個領域還未成為主流時,我就開始投入前沿探索,因為我認為數字化技術和數字經濟將會讓這個時代產生徹底的變革,經濟學也將因此在基礎理論上發生根本性的學科範式變遷,中國要引領即將到來的新時代必須首先進行該領域基礎前沿理論探索,為政策制訂和行業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我的本科專業是德語,通過專業八級考試,後來轉向經濟學研究並獲得博士學位。人生短暫,人的最大價值在於為讓廣大社會和人民因為你而變得更加美好,高中時我就確立了『經世濟民』的理想。」
談及經濟學博士為何投身文化藝術領域?于小麗坦言:「讀博前與任鑫會長交談關於書畫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被他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熱忱感動。2018年加入協會後,發現自己的數字經濟專業與文化藝術竟可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文化與經濟並不衝突,相反,文化是根基,經濟是動力,它們可以相互融合賦能。文化數字化本身就是未來的趨勢,也為傳統藝術注入現代活力。」
藉數字化轉型助文化藝術普及
在全球文化轉型的浪潮中,「文化出海」成為時代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要扎根人民、服務人民;「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于小麗指出:文化出海,是實現文化強國的重要路徑。澳門與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擁有特殊的政治與文化地位,正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橋頭堡。目前,北京長城書畫家協會正積極探索數字化藝術的方向,打造「長城元宇宙藝術展館」。下一步重點將聚焦「文化出海」與「數字化轉型」兩條主軸:一方面推動內地與澳門書畫資源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則積極開展藝術數字化、元宇宙展覽、區塊鏈藝術品認證等創新模式。
于小麗強調,這些不只是口號,關鍵在於落地實踐,真正服務人民。傳統藝術往往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她希望以「藝品萬家」理念,利用數字化手段,讓藝術品走進尋常百姓家。生產力、生產方式的改變歸根到柢是要實現人類文明的躍遷、人類自身變得更美好,數位化技術和方式將為真正實現藝術走進人民、為人民服務架起橋樑,因為實物藝術品具有單一產權屬性,但數字化後可以無限複製,老百姓的獲取成本大幅降低,文化傳播的廣度將呈幾何級增長。對澳門的文化數字化發展,她充滿期待,認為澳門作為國際視窗,思想更開放,可在文化數字化方面大膽嘗試,與內地形成互補。
澳門正積極融入祖國發展大局,把握國家發展的契機,深化經濟適度多元化,強化「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功能,文化藝術產業如何做優做精做強成為重要課題。于小麗認為,澳門正處在文化騰飛的前夜,而澳門長城書畫家協會的設立與聯展的舉辦,恰恰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書畫創作,更是文化價值的重塑與傳播。希望透過澳門的獨特優勢,打造出具有標桿性的文化平台,成為展示中國傳統藝術的世界視窗,也成為內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節點」。
三層面構築京澳文化溝通橋樑
談到京澳兩地藝術合作的看法,于小麗表示,當前國家層面對文化建設與文化自信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對與文化相關的社會團體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責任與使命。她並從3個層面分享看法:
第一、深化兩地聯展與聯動合作,開啟更寬廣的平台。聯合展覽不僅能夠促進京澳藝術家的深度互動,更有助推動作品與理念在更大範圍內流通與碰撞。未來,協會可籌劃定期輪流主辦書畫聯展,例如讓內地藝術家赴澳門舉辦專題展,或邀請澳門本地藝術家到北京或其他城市參展交流,進一步打破地域界限。
二、加強藝術水平的專業培養與視野拓展,打造高質量本地藝術社群。藝術永無止境,倘閉門造車終究限制發展。「文化建設不是單靠幾個人能完成的,需要具備專業而穩定的藝術家群體來支撐,澳門在這方面完全有潛力。」澳門書畫家應主動走出去、開拓眼界,多參與內地的藝術研習、展覽交流、學術研討會,與更多不同地區的書畫家對話與學習,提升個人技藝與審美。並期待澳門長城書畫家協會成為這個群體的核心平台,承擔起本地書畫創作與教育的樞紐角色。
三、積極探索文化數字化轉型。進入數字時代,文化的傳播方式和藝術的表現形式發生巨大變化。澳門長城書畫家協會若要走在時代前沿,就不能忽視文化數字化轉型這一賽道。目前,北京長城書畫家協會已積極探索「元宇宙藝術展館」、數字藝術品等內容。她期待澳門長城書畫家協會抱持「敢為天下先」的魄力,在傳統與數字、本土與國際的碰撞中,探索出獨具特色的文化復興之路,利用好澳門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與國際化視野,共建未來藝術發展平台。
展望未來,北京與澳門長城書畫家協會將以「傳統守正」與「創新突破」的協作模式緊扣國家文化戰略,推動中華藝術走向世界。澳門協會將用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及國際窗口角色,汲納國際藝術資源;而北京則憑藉深厚的文化底蘊,採用「藝術+科技」雙輪驅動策略,通過數字展覽、區塊鏈技術等,讓書畫藝術突破地域和媒介的限制。于小麗強調,雙方以「濠江墨韻」、「翰墨賀雙慶」等聯展為起點,持續凝聚藝術與科技的力量,以書畫為紐帶,回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強國」時代命題,共同繪製中華文化復興的壯麗長卷。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