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學位嚴重不足 工會辦學求破困局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正值新中國成立初期,澳門人口大增,據1950年人口統計,共有187,772人,澳門半島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約3.08萬餘人。地小人口密度大,社會資源匱乏,經濟陷於衰退,廣大市民生活艱苦,民不聊生,失業人數增多,工作職位不多且收入微薄,對於工薪階層子女入學讀書問題,成為當時澳門許多家庭需要面對的困難。由於學校和學位不足,成為當時澳門教育的一大難題。
當時的家庭因應各自條件選擇學校讓子女入學,官立學校較少華人就讀,多數教會與私人學校收費相對較高,免費或象徵式收取學費辦校的教會與義學數量相對較少,對於大多數收入有限,子女較多的工人階層家庭來說,入讀收取學費較高的學校是一項難以負擔的開支。加上當時學校數量不多,學位不足,失學成為社會的嚴重問題,義學成為當時不少工人階層子女入學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後,在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大力推動下,工會學校相繼成立,學校數量仍有不足,實在是「僧多粥少」,學校規模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收取學生人數有所限制。1950年工會聯合總會倡議成立勞工教育協進會。同年,協進會籌備成立勞工子弟學校,數家工會亦相繼成立學校,解決部分工友子女入學問題,成為當時澳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校、工會學校以及其他義學,都要面對廣大工人階層子女入學需求,因為求學的學生人數實在太多,不少學校的入學名額要以抽籤方式來決定,故此仍未能完全為工人子女解決失學問題。
1954年10月,水電機工聯合會為解決工友子弟失學問題,創辦水電工人子弟學校,在亞利鴉架街和板樟堂會址設置教室,聘請教師任教,解決了160多位工友子弟的教育問題,成為當時數間工會學校之一,共同承擔當時澳門教育資源不足的重擔,為澳門教育事業書寫新的一頁。
二、校址數度轉遷 解決工人子女就學
1946年,水電機工聯合會創會時會員只有10多人,隨後陸續有工友加入,會員人數持續增長。創會初期,社會教育資源缺乏,學校不足,學位短缺,成為當時澳門教育的嚴重問題。工人階層薪金微薄,尤其是子女眾多的家庭,生活開支入不敷出,高昂的學費支出,成為會員沉重負擔,子女教育問題亟待解決。
工會為解決工友子女入學困難,於1954年創立水電工人子弟學校,唐星樵擔任校長,梁洪秘書協助校務。學校初期設正校和分校,正校設於亞利鴉架街16號建築物內,與當時的火柴業職業工會及昌明火柴職工協會共用建築物空間,許秀芳擔任正校主任。分校設於板樟堂街7號2樓水電機工聯合會會址,楊衛平擔任分校主任。1961年8月,火柴工會位於光復街與正校共同使用的建築物,由於火柴工會遷出,水電工會會址與分校由板樟堂遷回光復街6號,正校與分校合併,從此學校使用光復街6號與亞利鴉架街16號貫通的整幢建築物和操場。歷年曾任教的教師有:許秀芳、楊衛平、李家怡、陳群英、何賽芳、陸靜然、何杏芳、伍華佳、韋秀蘭、李詠霞、盧翠妍、崔偉昌、關笑珍、鄧添等。
工會在逆境下創辦學校的義舉,為工友和部分市民解決子女就學問題,讓他們能夠得到接受教育的機會,實在功德無量。
三、文娛體育旅行 校園生活樂在其中
澳門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經濟尚不發達,當時的兒童比起現今生活條件,可謂相當缺乏物質供應。時代與環境不同,但當時的兒童餘暇生活,獲得歡樂與滿足的程度不低於現今。在物質生活不豐富的年代,簡單的校園生活和課餘文化、體育與旅行活動,足已成為當時兒童尋找快樂的泉源。
四、辦校歲月短暫16載 教書育人精神長存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寓意培養人才的不容易。水電工人子弟學校辦校雖然由1954年辦到1970年,只有短短16年,最後併入勞工子弟學校。在辦學經費極其短缺的艱辛歲月,一群抱有理想的工會成員、教師和職工,排除一切困難,在逆境中,共同努力譜寫出一篇灌溉幼苗與教書育人的美好故事,培養出為澳門建設社會所需的人才。
學校雖然沒有校歌,也沒有校訓。也許,對於每位曾就讀水電學校的莘莘學子,早已在心中譜寫出可以傳頌一生的母校讚歌,以及早已埋在心中那些老師對每位學生的教誨。水電學校辦校短短16年間,曾經在這裏就讀的學生,除了在學業上獲益,學校培養學生具有勤奮、踏實、善良的品格,老師言傳身教的「愛國愛澳」情懷,已深深鑄在年幼學生心中。當學生成長後,在澳門不同專業領域生根發芽,成為各行業一員,不少校友在事業上都取得非常好的成就。水電的校友為澳門建設和發展付出應有貢獻。澳門水電工人子弟學校由成立到完成歷史任務的歷程,已成為澳門工人社團工作和學校教育發展歷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希望把當年並非教育專業出身的教育工作者,在社會各方面條件都相當缺乏的情況下,努力不懈艱辛辦校的事跡記載下來,讓後世知道這群為澳門教育事業無私奉獻,以微薄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創造出並不是每位教育專業人員都能做到的工作成效。相信,每位曾在水電工人子弟學校就讀的學生心中,他們都擁有崇高理想和使命,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言傳身教的教育工作者。
通過舉辦緬懷水電工人子弟學校創校70周年紀念活動,讓我們這批已成為長者的老師和校友團聚起來,與工會保持緊密聯繫,共同把創辦學校和堅持辦校的工友和老師,長期堅持「迎難而上」、「教書育人」和「愛國愛澳」的精神和情懷,繼續傳承和宣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