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我們需要了解和保護自己的耳朵。耳朵的結構分為3部分:外耳、中耳、內耳。外耳接受外界的聲音,內耳耳蝸可產生神經衝動,神經衝動通過聽覺相關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就形成了聽覺。一旦聽覺系統中傳音、感音、聽覺傳導通路中的聽神經及各級中樞發生病變,就會引起聽功能障礙,造成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
2023年3月3日,我們迎來第二十四個「國際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科學愛耳護耳,實現主動健康」;2023年3月3日也是我國第十一個「世界聽力日」,主題為「人人享有耳和聽力保健!讓我們一起來重視它。
3月3日,是國際衛生組織(WHO)所認定的「國際愛耳日(International Ear Care Day, IECD)」。採用3月3日這個日期,不外乎是因為兩個3(3/3)看起來就像是一對耳朵。不過你知道嗎?這個節日,原本是中國的健康宣導。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8.5億的人口苦於聽力受損的問題。而中國有聽力障礙的殘疾人士則多達2057萬人,是中國各類型的殘疾當中最多者,總共佔全中國人口的16.79%。其中,7歲以下的聽損兒據估計有80萬人,老年聽障者則多達949萬人。隨著人口老化,聽障者不斷增加,將可能影響未來的社會運作。我國衛生部、教育部以 及「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在1999年,宣布每年的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以提醒國民聽力保健的重要性。
耳朵是我們聆聽世界的視窗,但卻有一些人,因某種原因,他們的世界被按下了「靜音鍵」。2021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第一份《世界聽力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聽力受損,聽力損失影響全球超過15億人;預計到2050年,全球四分之一的人會有聽力問題,近25億人將患有某種程度的聽力損失,其中至少7億人將需要依靠耳科和聽力保健等康復服務。
科學預防聽力損失,我們應從日常做好以下事項:加強孕產婦和兒童衛生保健規劃,實施嬰幼兒和學校聽力篩查規劃。慎用或禁用對聽神經有損傷的藥物,家族中有耳毒性藥物過敏史者也應慎用此類藥物,防止藥物性耳聾。避免接觸雜訊。長時間接觸雜訊可導致雜訊性耳聾,強烈的雜訊對聽力的損失是不可逆的。日常生活中收聽音訊的時間不宜過長,音量不宜過大,要讓耳朵得到適當休息。不要隨便掏耳朵。不適當地挖耳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的損傷和感染,引發一系列炎症。堅硬的挖耳勺還可能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科學飲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穩定的情緒,積極參加學校團體活動。因為過度情緒波動會導致體內植物神經失去正常的調節功能,使內耳器官更容易發生缺血、水腫等問題,出現聽力損失。
余惠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