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朋友,大家好,我是Dr.AdamLeong梁文健醫生。尿酸高(痛風發作)令很多朋友帶來困擾,預防痛風的關鍵在於控制尿酸水平,避免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中引發劇烈疼痛和炎症。
核心策略:降低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泄
一、飲食控制(減少尿酸生成來源):
限制高嘌呤食物:這是關鍵!
嚴格限制:內臟(肝、腎、腦等)、部分海鮮(沙丁魚、鯷魚、魚子、貝類如牡蠣/乾貝/蛤蜊、蝦蟹)、濃肉湯/火鍋湯/高湯、酵母提取物。
適量攝取:紅肉(牛肉、豬肉、羊肉)、家禽肉(雞、鴨、鵝)。避免過量。
避免含糖飲料:
尤其避免高果糖飲料:汽水、含糖果汁(如柳橙汁)、運動飲料等。果糖會促進尿酸生成並抑制排泄。
限制酒精攝入:
啤酒:風險最高!含嘌呤高且影響排泄。
烈酒:也會增加風險。
葡萄酒:影響相對較小,但仍建議適量或不喝。
可安心攝取/適量攝取的食物:
低脂或脫脂乳製品:有助降低尿酸。
大部分蔬菜:包括傳統認為高嘌呤的菇類、蘆筍、菠菜、豆類(如黃豆製品豆腐、豆漿),研究顯示適量攝取不會明顯增加痛風風險,且其營養價值高。
水果: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櫻桃、莓果、柑橘類)可能有幫助。但注意含糖量高的水果也應適量。
咖啡:適量飲用可能降低風險(因人而異)。
水:多喝水是關鍵!
二、維持健康體重(減少尿酸生成):
肥胖會增加尿酸生成並減少排泄。
循序漸進減重:避免快速減肥(如斷食、極低熱量),這可能導致體內分解代謝增加,暫時性升高尿酸,誘發痛風發作。目標是緩慢、穩定的減重(每周減0.5至1公斤)。
三、充足飲水(促進尿酸排泄):
每天飲用足夠的水份(建議2000ml以上):幫助稀釋尿液,促進尿酸從腎臟排出,減少結晶形成。
觀察尿液顏色應接近淡黃色為佳(太黃表示水喝不夠)。
四、規律運動(促進代謝、控制體重):
適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單車)有助於控制體重和整體健康。
避免劇烈運動或脫水:過度運動導致脫水或肌肉損傷反而可能暫時升高尿酸或誘發發作。運動前後記得補充水份。
五、避免誘發因素:
突然的劇烈飲食改變:如暴飲暴食(尤其高嘌呤食物)或突然禁食。
脫水:無論是運動後、天氣熱、生病(發燒、腹瀉、嘔吐)都需注意補水。
某些藥物:
利尿劑:特別是Thiazide類利尿劑(常用於高血壓)會影響尿酸排泄。如果同時有高尿酸或痛風,應告知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低劑量阿斯匹靈:可能輕微升高尿酸,但若因心血管疾病需要服用,其益處通常大於風險,不應自行停藥,應與醫師討論。
器官移植後用的環孢素。
壓力與外傷:有時壓力過大或關節受傷也可能誘發發作。
針對高風險族群或已有高尿酸血症者
六、定期健康檢查:
定期抽血檢測尿酸值。即使沒有症狀,持續高尿酸(男性>7mg/dL,女性>6mg/dL)就是風險指標。
同時控制相關共病:如高血壓、高血脂(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糖尿病、慢性腎病,這些疾病常與痛風並存,且相互影響。
七、與醫師討論藥物預防:
對於反覆發作痛風、有些痛風石、或者尿酸值非常高且無法透過生活習慣有效降低的人,醫師可能會評估是否需要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
常見藥物:
促進尿酸排泄:如苯溴馬隆(需注意腎功能狀況,某些國家不適用)。
抑制尿酸生成:如別嘌醇、非布司他。
重要觀念:
開始服用降尿酸藥物初期,可能誘發痛風發作,醫師通常會同時開立低劑量的消炎止痛藥或秋水仙素預防。
即使不痛了,只要醫師評估需要,必須長期規律服藥才能有效控制尿平,預防發作和關節破壞、痛風石形成。
切勿自行停藥!停藥後尿酸很快會回升。
總結重點
核心:控制飲食(避高嘌呤、果糖飲料、酒精)、多喝水、控制體重。
持續:預防痛風是長期抗戰,生活習慣調整要持之以恆。
監測:定期檢查尿酸值和相關共病。
就醫:如有高尿酸血症或曾經發作過痛風,務必與醫師(風濕免疫科或內科)密切合作,討論最適合的治療與預防策略,包括是否需要藥物。
藥物:若醫師開立降尿酸藥物,務必按指示規律服用,勿自行停藥。
預防痛風不只是避免劇痛發作,更是保護關節不被侵蝕、腎臟不受損害的長遠之計。從日常飲食的小調整開始,搭配規律運動和充足水份,就能有效降低風險。若已出現高尿酸或痛風跡象,及早與醫生合作制訂個人化方案,才能避免反覆發作的折磨。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並非專業醫學文獻,必要時可諮詢相關專業意見,下期再見!
讀者如有問題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