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因勢利導

422

  中華民族是個務實民族,不會空談理想,而是,在設定理想的同時,必然配套好相適應的實踐方案,按部就班,一步一腳印走向理想目標。因而,國家每五年便有一個「五年規劃」,每設定國家民族重大歷程節點,便有回顧和前瞻,並制訂歷史時間里程碑,然後配套路線圖、時間表。

  因而,回顧新中國從改革開放,到實現小康、全面脫貧攻堅,可見,總有路線圖和時間表,總會每年檢視能否達致階段目標,以至按實況修正,更好邁向理想,因此才能按時實踐各種規劃,造福百姓。

  也許,是我們慣於這種自我規劃,慣於在務實中踐行理想目標,才會與西方世界運行的模式格格不入,才在相對於別人世界面前「雄辯滔滔」的意氣風發,反而顯得「木訥」、「不爭」,從表象中給別人比了下去,也給別人有意無意製造可乘之機來月旦,以為我們欠缺了能力和實力。

  還有,中華民族是個敦厚民族,溫良恭儉讓,支撐了「不爭」的個性,凡事忍讓三分,不斤斤計較,只愛務實做好自家事,得失寸心知,從而,便在國際競爭大環境落於下風,卻又甘之如飴。這份民族性,放諸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始終如一,且基於我們對人性太了解,「善」、「惡」並存、消長,沒有「不變」的「面貌」,因而,深信做好了自己,便為他人形成「榜樣」,總會感召其他人認知,匯流到共建、共享的人性「善」的長河中去。

  其實,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深信自己有能力「調節」善惡的演化,以自身的善來匯流其他人的善,來體現「不爭」,從另一側面即建設起來和平大環境。這便是為何我們總會以「誘因」,因勢利導推動和平發展大環境建設;但,又重視「備戰」,武裝好自己,有能力一旦面對重大衝擊時,可以「止戈為武」、「以戰息戰」,且在溫良恭儉讓中,沒有一絲懼戰意味,當必要時,反而是勇於打仗、善於打仗的國家民族!

  其實,說到底,還是中華民族實幹,懂得因勢利導所致。沒有戰爭的能力,便不可能「以戰息戰」;欠缺不惜一戰的勇氣,便難以保障自己不掉入他人圈套。而更重要的是因勢利導,「勢」如何導向和平,箇中學問,才是兵法瑰寶。樂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