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校園內外 ) 淺談行孝之道—讀《蓼莪》有感

  黃寶晴(澳門勞校中學高三乙)

830

  《詩經》小雅中《蓼莪》一詩是一首兒子哭悼父母的哀歌,被譽為千古孝思絕作。此詩將孝子含恨未克終養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讀過之後感受甚深,其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一句猶為感人肺腑。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中國人歷來十分注重行孝之道,更稱其為「百行之先」、「人性之本源」、「倫常之極則」。

  我們的父母在我們一出生,便對我們百倍呵護,從我們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及至成家立室,無不傾注了父母之心血。父母劬勞,豈能不報!何以為報?當然是以孝報之。

  那麼甚麼是孝道呢?孔子曾說孝即無違,意思是不要違背禮節,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更要居致其敬,養致其樂,病致其憂,喪致其哀,祭致其嚴。這些說的都是以禮行孝,教導人們怎樣以禮來善事父母。聽過爺爺講章孝慈、章孝嚴兄弟於桂林鳳凰嶺冒雨祭母之事。其母章亞若女士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就告別了人世,他們不能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然而,數十年後,他們仍能祭之以禮。章亞若女士該能含笑九泉了。

  以禮行孝是孝道,供給父母以豐裕的物質享受是孝道,常伴左右侍奉他們是孝道,然而在不忤逆父母的同時不作愚孝更是孝道。

  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為還我河山毅然背井離鄉,拜別慈母,征戰疆場,大敗金兵,收復失地,為國盡忠而名垂青史。霍去病誓掃匈奴不顧身,置「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於不顧,而響噹噹說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之豪言壯語。大禹治水更是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們為國家為民族,都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難道我們能夠說他們不孝嗎?為國為民盡忠即是對父母盡孝。他們的行孝之道更為高格。

  反觀三國徐庶,曹操為使他歸順而將其母扣留作人質。而他為母親情願背叛漢室,做了不忠不義之徒。雖後來「身在曹營,心在漢」並被人冠以「孝子」之名,但此乃「愚孝」之舉,不可效法。

  所以行孝之方,可以因時因事因地而制宜,但行孝之理則是窮天地而亙古不變的。

  當今社會,世風日下,孝道衰微,父女不和,母子反目,子女不願供養父母之事,屢見不鮮。更有甚者,為謀父母之財而害其命,而導致家庭倫常慘變之事時有所聞。故以孝道立人性之本源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急務。

  唐朝詩人孟郊《遊子吟》中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此乃父母偉大恩情報之不盡的真實寫照,對於父母給予我們的昊天罔極之德,我們一生都難以報盡。是以奉勸天下為人子女者,需即時行孝,即時盡孝。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時,就抱憾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