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 變

1302

  任何事物總有正反兩面,資本、金融操作,也必如是;乃至旅遊業,其實都會在產生經濟效益、惠及民生方面具有正面促進作用和負面影響,只有大家在尋求平衡發展中,找到合適本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才能將損害降至最低,將利益擴大。與此同時,自由經濟、自由貿易、全球化也應作如是觀。只有在流動、交往中,抱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共建共贏共享共富精神,才能降低資本流動形成的「掠奪」和「洗劫」。

  這套思維,說穿了,恰恰是中華民族重視整體、「和」、「大同」的精神價值,才會具備如此高瞻遠矚、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放諸各種事物發展、人際交往和區域國家間的共處,總是將「利益」放於相互尊重、平衡之上。故而廣東俗語說「泥水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才會形成中華民族在「大一統」中,不會以強凌弱、贏者全取,反而在「大一統」整體中,構建平等、互利、共贏格局,才會形成中華文化文明的多元多彩,生生不息。

  為此,在「和」、「大同」精神指引下,經歷千百年的國家民族發展,一代代人、一個朝代一個朝代興替,都是萬變不離其宗,都在平等、互利、共贏中,構建起來「和」、「大同」的多元共存格局,在「大一統」中,並非「大魚吃小魚」的「森林定律」、「零和遊戲」,更非美國所指的「不為刀俎,便為魚肉」;反而,是以大帶小、以強助弱的共同發展、共建共享共贏,才會有國家領導人提出來的「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能力愈大、責任愈大」的強者付出更多,更有責任協同弱勢群體共榮共存,從而形成了「中國模式」的全球化全新格局發展倡議。

  只有明白中華文化、文明的精神,才能夠有助大家看清何以當今的資本、科技、軍事在全球化自由流動中,竟然產生「質變」,違背了資本流動助力共建共贏的初衷,卻變成了「畫皮」、「魔鬼藏在細節中」的一個個「陷阱」,令到發展中國家在引入資本、技術企圖發展進步的時候,不知不覺,又或逼不得已要簽上「不平等合同」,加大了外來資本的「自肥」、「霸權」操作,當發展中國家取得一定發展成績的時候,不是將大部分成果「還債」,就是被發達國家「剪羊毛」,洗劫了當地的資源、資產,令到發展中國家辛辛苦苦創造的成果,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眼看取得的成績落空,大有為他人作嫁衣裳之嘆。

  這,正是當今「全球化」、「自由經濟」、「自由貿易」在「質變」後出現的全球格局,才會教人省思,何以「分配」出了問題,何以強者可以「全取」成果,令到發展中國家愈發展,反而愈貧窮?樂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