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講堂 之 心理健康素養 余惠鶯

1730

  對於心理健康素養,除了上一期講述的4點外,還有以下6點:

  5.抑鬱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缺乏持續兩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鬱症。抑鬱症可導致精神痛苦、學習無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觀厭世。抑鬱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需要及時防範。焦慮症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居民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的覺察能力,及時尋求科學的評估方法,盡早求治,防止問題加重。抑鬱症、焦慮症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相結合而治癒,及時治療有助於降低自殺風險,預防復發。

  6.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藥物治療是針對許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精神類藥物種類繁多,藥物在用量、適用範圍與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點,精神類藥物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藥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現和程度因人而異,應向醫生溝通諮詢,切不可因為擔憂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必要的藥物治療。

  7.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兒童心理發展包括感知覺、認知、語言、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等方面,各有其內在發展規律。在存在普遍規律的同時,不同的兒童在發展的速度、水準、優勢領域等方面存在差異。養育者需了解兒童發展特點,理性看待孩子間的差異,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和特點。兒童心理發展是先天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養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反思和成長。

  8.預防老年癡呆,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老年癡呆是一種發生於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達到治癒效果,所以早期識別和干預尤為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老年癡呆。老年人要多運動、多用腦、多參與社會交往,包括: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有益的戶外運動、保持學習與思考的習慣、積極進行社會交往等。

  9.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人們對於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懼和排斥很多是出於對疾病的不了解。實際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後,可以緩解乃至康復。對於能夠維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為其提供適當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利於病情的好轉和康復。

  10.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人們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緩解。第一,調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導致不良情緒的消極想法;根據客觀現實,減少偏激歪曲的認識。第二,積極尋求人際支持。選擇合適的傾訴物件,獲得情感支援和實際支持。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採用適量運動和健康的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情緒。判斷甚麼是科學的減壓方式,主要是看這種方式是否有利於更好的應對現實問題,是否有利於長遠的心身健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