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

101

  毫無疑問,國人曾一度自卑,感歎落後於西方列強,「技不如人」,才會遭受侵略、殖民、掠奪,甚至在跟西方比較下,因為科技、生產力落後而產生了對傳統文化、文明的疑惑,形成了對傳統的質疑,以至希望掃除既有的文化來增強自信,向西方學習,摒棄固有。

  這種自卑形成的片面思維,今天看來似乎很負面,但是,當我們站在那個時空來檢視,便知道這是「必然結果」。可幸的是,國人在傳統文化文明引領下,始終有不墜的精神指引前行。

  這種中國傳統文化、文明精神,當然有豐富內涵。其中,是不斷自我完善、提升的自強不息。當國家遭受到列強侵略、殖民、掠奪,國人奮力救國圖強,儘管在自卑中有否定傳統的傾向,但,還是有革故開新的希冀,亦即,以西方「先進」元素來補救中華傳統弱點,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源自《易經》中的思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傳統價值,造就了國人不會拋棄老祖宗的智慧來自我「革新」,反而陷入別人的套路變成喪失自我,變成名存實亡的「炎黃子孫」,成為行屍走肉,乃至西方的傀儡和附傭。

  於是,不管是國人失卻文化、制度自信而產生自卑,又或希冀救亡圖強而奮勇革新,一時間湧現各種思潮,探索各種變革,卻一而再產生了「不適應」傳統的事實,及至新中國成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再到改革開放成為國家民族「活命一招」,漸漸從實踐中摸索出「中國式社會主義」、「中國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今天,國人滿懷自信認為「找對了方向」,重新建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基石,一路下來,正是不放棄傳統文化、文明精華,且秉持自強不息不忘本的理念,革故開新。

  當然,傳統文化、文明精神,除自強不息的「天行健」,還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從中衍生包容共濟、多元並存的「和」、「大同」精神,再開出共存共建共贏共享的「義利觀」……這些,都共同構築起來中華傳統文化、文明的基石,將炎黃子孫引領向持續發展、跨越興衰的重要國度,以信史上下五千年傳承,作為今天中華兒女追求民族復興的動力。

  這種自強不息,爭取做「最好的自己」發展形態,完全有別於西方世界的侵略、殖民、掠奪,不是為一己私利最大化而與國際交往,反而採用「非侵略式」的和平發展共贏手段,才會出現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的共建「一帶一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述,為「中國式現代化」鑄刻中國標籤。樂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