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鴉片戰爭我國戰敗,遭到西方世界以船堅礮利侵略,面對列強藉現代化、工業化提振生產力,利用火槍火炮「熱兵器」作戰,我國的「冷兵器」、血肉之軀,又如何能夠有效抗禦外侮?且受到外敵侵略、機械生產產品傾銷等夾擊,民族工業、商業、農業備受摧殘,可以說,當時面對列強的全方位打擊,加上他們灌輸西方的思潮、生產模式和教育、文化、醫療都是「先進」的,而我國是「落後」的,才會遭受列強打壓而毫無招架能力。一時間,國人失卻了文化、制度自信,從而形成一個半世紀以來國人大多以「仰視」來看待西方現代化、工業化和科技文化的「先進性」。
不難理解,當年國人面對毫無還手之力的列強侵略,是最容易失去自信的被「高維度」武力打壓,只能以血肉來對抗火器襲擊,這種場面焉能不自卑!因而漸漸形成以西方列強馬首是瞻,以他們作為先進而求取我們進步的方法,圖以看齊他們的水平,也是國人革故開新、求取進步的自我提升表現。可以說,這是一個時代的「必然」,今天回看,不能僅僅以負面評價來非議,脫離時代的現實來痛斥當時國人的自卑。
為此,回看那個被侵略、掠奪、殖民時代,國人提出來振興之道,且不少維新、革命思潮紛紛湧現,從軍事、商貿、法律、政治制度、醫學、教育、生產技術……形成一系列革新思潮,但,當中又有「西學為體,中學為用」和「全盤西化」的分野,甚至,因此形成了黨派、軍事勢力之爭。
可是,這些改革思潮和行動中,大多都有共通點,就是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文明是「落後」的,是壓榨人們的「壞制度」、「壞措施」,必須加以摒棄;以至儘管「中學為體」,但,在醫藥、教育、文化範疇,大都以西方的標準來檢視中華國學,不知不覺形成了以西方作為「先進」準則,將國學「肢解」,又或成為西學為主流的「嫁接」。
從這些可見,經歷長時間的自卑,失卻自信,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隔閡日深,日益疏離,甚至形成了道聽途說的誤解,貶低國學、中華傳統文化文明而不自知。
試想,從這種種誤導,甚至偏見中,又焉能真切看清中華文化內涵的真實性和價值?為此,當新中國提出改革開放,將人們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變革上要走怎樣的道路」這個重大議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又或全盤西化以西方列強馬首是瞻,甚至將中華文明比作「農業文明」、西方文明比作「海洋文明」,來暗示海洋文明的「先進性」,以期作為改革開放路向,也是當年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熱議的思潮。樂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