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戰

樂 仁

221

  不管世界上有多少國家、有多少人聽得懂、聽得明中華民族的發展,是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世界交往,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且終極目標是天下太平,為人類和平發展事業作出貢獻,中國總保持這份初心,「和」、「大同」民族精神感召下,一以貫之走和平發展道路,更循此與世界各國、各民族一道,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追求和平發展,是初心;但是,中華民族從歷史長河中,也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不能只有這份純真希冀而能存活,要「不爭」、要「和平」,便要具備促成不爭、和平的能力,亦即,要具備智慧、能力來「擺平」爭鬥、來息止戰爭。這,正是從自然、太極、易所汲取的智慧,應對「兩個極端」的轉化,有力量自保,也具備力量「執行」止戰,締造不爭與和平。

  為此,中華民族其實自古至今有無數次「大戰」的歷史、經驗,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懂得打仗、戰爭的國家民族,甚至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對用兵打仗便已有系統性的論述,《孫子兵法》成書,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瑰寶,歷代用兵無不依循當中的法則。但是,最懂戰爭的民族,卻並非窮兵黷武、侵略他人的國家民族,反而,以「和」、「大同」、天下太平作己任來促使「和為貴」展現共存共生共建共享。中華民族過去歷史中,沒有侵略、殖民的「致富」篇章,僅是以人民智慧開創美好生活,博得世上其他國家地區敬仰,以至前來貿易經商,才有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交往大通道,聯繫世界人們文化文明交流。

  只有我們國家民族深刻認清自身的好,理解追求「和」、「大同」不能空談,在營造實力,強化自身的同時,才具備能力止戰、不爭,才有能力團結世界上其他熱愛和平的國家民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來體現得道多助的宏旨。

  要從認清戰爭中,直面它的破壞、危害,才能學習備戰、止戰。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智慧、善良的體現,學習怎樣「戰鬥」,才能破解因戰鬥衍生的傷害、破壞,以敬畏之心來始終以謀求和平先行,非不得已才以戰止戰。這,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因為,我們並非「戰鬥民族」,才會從戰爭的傷害中始終自我警惕,不輕易言戰,便維繫「不爭」、「和」、「大同」,以祥和、和平,營造「天下太平」環境,才有利人們生活、營商、學習、創新。新中國建國以來,正是遵循獨立自主和平對外交往,才能確保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推進,造福國人,也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