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衡選擇

152

  妥協,是藝術,是智慧,是手段。當中,正正源於萬事萬物總是在演化過程中前行,可以說是「新陳代謝」,也可以說,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在整體中兩極的消長變化,形成生息不斷發展,當人們站在時空的一點來看待時,只是看到演化的特定時空狀態,而非「全部」或某一局部過程的片斷。這,便令人產生「假象」,將「定格」、「片斷」看成永恆不變的「真相」,卻忽視了它之前、之後有延綿發展過程,且總是生生不息的互為演化、消長。

  為此,將演進過程中對個人、地方、國家民族的衝擊,看成是走向目標、理想所遇上的挑戰,怎樣調和、平衡好消長的關係,選取好調整手段,為的,正是取得更大利益,降低成本和損失,且必是要實現做「最好的自己」,要在群體中保持共生共存共建共榮共享的最大發展「空間」,確保參與各方都能按稟賦、能力、付出而得到所希冀的回報,實現所設定的目標。

  這種「手段」,是一種處於發展過程中的「動態平衡」,也可以說是權衡利益、得失而作出的選擇。但是,它對選擇者而言,總會有一個必然目標,就是必須為著自己實現「最好的自己」,而在群體中,是要令到大家在共建中取得共榮,各安本位,各取所需。

  為此,這正是老祖宗智慧所在,從天地變化中,從大自然生息共存共榮中,感悟到不管怎樣變化,都是一種消長過程,而非一方「吃掉」另一方;而且,在演化中,不會「贏者全取」而消滅掉對方。到了某一階段,會自自然然產生逆轉的變化,因而,中華文明強調「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正是深切以「人」來感悟「天地」,形成「天地人」的思維、宇宙觀,我們稱之「道」、「自然」,用以支持每當遇上演變,總是做好權衡選擇。

  這種權衡選擇,存乎一心,並非自私自利,而是要整體取得最大利益,共榮發展,從而必然要審時度勢,要以所處身時間、地點,以及兩極中各處位置的「勢」來做好調和,形成動態平衡,才能免於刻舟求劍,又或不知不覺被困於「理想」、「主義」的條條框框不能自拔,反而還會遭到反噬。

  由是,當這種動態平衡要展現最大效益,不得不有所堅持,也要有勇氣有所「放棄」,從而正正是一種妥協的表現,展現出平衡的藝術,同時,也必然展現智慧,才能免於偏差出現「跪低」的錯覺。

  從妥協中,正正是理想與現實相一致的協調效應,展現「現實派」的堅守,而最終並非以一己之私、以一己利益來妥協、動態平衡,這,便給人一種清晰的目標取向,以社稷蒼生為重,即今天大家所說的以民為本。樂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