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之鏡 黃寶穎(澳門培正中學 高一)

658

  一部作品,就如一面明鏡。

  想起小時候上學,我從來都不喜歡閱讀,也不喜歡背書,以致對這些詩句特別反感。但這幾年長大了,去的地方多了,每當走到北京天安門的腳下,去到紫禁城的午門前,登上廬山的山峰,看到飄揚的國旗,看到高聳的城牆,欣賞漫山的雲霧。第一時間出現在我腦子裏的,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多少帝王成敗事,煙雲雖去費疑猜」,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或許在一開始閱讀的時候,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些景觀的面貌,但只要它們浮現在我們的眼前,閱讀的回憶就這樣來了,誰擋也擋不住的來了。

  直到我放長假,在書架上發現《第七天》這本書。隨著紙張一頁一頁被翻動,心中有一種別樣的滋味。就算是10年前的作品,似乎也解開了社會朦朧的面紗。社會的人情冷暖,親情與愛,人心險惡都付出水面,第七天裏面描寫的那個似乎荒誕的世界,似乎就是時代的鏡面。這是在一頁頁紙張翻動時,在一行行文字飄進我的腦海裏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的,來自閱讀的魅力。無論是古今中外的名著,還是青年作家筆下誕生的新書,從他們的筆中以前的世界被重塑,現在的世界被複製,未來的世界正在被創新,而當我們真正閱讀到這些文字的那一天,這些個無數的世界便會呈現在我們眼前。所謂比喻作品為明鏡,是因為當我們真正站在這塊鏡子的前面時,我們能透過鏡子,看到自己,看到時代,看到歲月輪回,看到星辰大海。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到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誰第一次看見月亮的呢?月亮又是甚麼時候初次照亮人間的呢?閱讀也是一樣,是誰第一次書寫成文字,又是誰是第一位學會閱讀文字的呢?我們都知道,若沒有了閱讀,文字傳承下來的意義微乎其微。正是因為我們有這樣的一種能力,我們才能透過這些文字看到寫下這些文字的人是怎樣的心境。正所謂「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時代奔流不息,沒有人能抵擋時間的洪流。

  一部作品,就如一面明鏡。我們站在無數塊鏡子面前,又有甚麼是看不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