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 角 袁嘉意(濠江中學 高三1班)

1132

  有一部名為《視角》的紀錄片,它從不同職業、不同身份出發,觀察著這個世界。片中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故事,往往源自於一個不同尋常的視角。不同的視角下,每個人都有獨自的看法,並無孰對孰錯,惟有視角是否合適。

  「我」的視角,細節而主觀。若將一件事比作一個立體圖形,第一人稱視角往往只能看到它的一面。有一個故事,兩位商人迎面走來,中間掛著一條毯子,一個人稱其是金色的,另一人反駁說這是銀色的。二人爭執不休,直到老婦人將毛毯翻面,二人才發現兩面的顏色不一。人們思考的時候,總會站在自己的視角,根據學識、認知作出判斷。但人們會忽視一點——一個人的視角始終是局限的,即使它可能足夠廣闊,也達不到完整。

  「你」的視角,尖銳而對立。人們在指出他人的缺點時,時常較列舉優點更加輕鬆。「你」總是站在對立面,雖然會伴著衝突與矛盾,但也能使人進步。弗洛伊德與阿德勒在學術上有著強烈的分歧,但不可置否的一點是,兩人在對峙的同時,自己的理論也得到完善。二者在心理學上都留下不菲的成就。從一個點出發,引出兩條方向相反的單位向量,雖然它們之和為零,但它們在各自的方向上都有一的長度。生活中遇到被反駁的情況或是想要質疑他人時,不妨站在「你」的視角,從另一面觀察這一幾何體,可以犀利地解決問題。

  「他」的視角,客觀而公正。這樣的視角,應當被廣泛使用。學者在研究歷史時、律師在整理案件時都會採用第三人稱的視角,對客觀事實進行分析與思考。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常處於「我」或者「你」的視角,難以脫離,但旁人卻可以總觀大局,把事物看得清晰公正。只有站得足夠高,才能看清幾何體的全貌。無論它是「嶺」還是「峰」,身處山中自然無法分辨,但若乘大鵬直上,便不是難題,不僅可以一覽無餘,還能將這座山與其他山峰比較。話鋒一轉,縱使「他」的視角如此公正,但也僅可用於處事。倘若將人情世故置於案上審視,又多麼不解人情。

  世上如此多事物,無一是一個規矩的球體,總會有不同的視角看出不同的形狀。其實,無論哪種形狀,都是屬於這個幾何體的,只要不混淆是非、顛倒黑白,那無論它是方是圓是紅是藍,都自有其道理。只需站在合適的角度下,賦予這幾何體合適的形狀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