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隨筆 韋 燁

1560

  驕陽似火,糭子飄香,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節屬於人氣節日之一,是日看龍舟,吃糭子,人們樂在其中。說起端午節的起源,大家也耳熟能詳,不就是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兼忠臣屈原的節日嗎?說得不錯,但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可還豐富得很呢!

  端午節的起源之一可追溯古人的一個季節行為─驅五毒。五毒是指古人心目中5種毒性最強的動物,一般是指蛇、蠍子、蜈蚣、蟾蜍、蜘蛛。每年時屆農曆五月,正是春夏之交,天氣逐漸變熱,梅雨天氣讓濕氣變重,毒物們也因而變得活躍起來。這種氣候亦有利滋生各種致病的細菌,促發瘟疫(傳染病),人們也容易感不適,促發生病。故此人們多會把房舍裡裡外外打掃乾淨,同時懸掛艾葉和菖蒲這些藥草,潑灑雄黃酒,殺蟲滅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另外,大人們會在這個時候給小孩佩帶內有朱砂、雄黃、香藥的香囊,拴上五彩線。五彩線又叫長命縷,據說源自中國神話中「鳳凰」身上的5種色彩,傳說有辟邪驅瘟、祈福的作用。

  端午節那天還有有趣的蛋風俗。節日當天家長會在孩子們胸前掛上一個用五彩線線網裝著的雞蛋,也有繪蛋、立蛋、頂雞蛋的活動。

  隨著2000年來的文化交流,端午文化先後傳遍了儒家文化圈中的很多國家,如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國,結合了自己國家的文化風俗,產生出很多別具特色的「端午」節。賽龍舟的風俗更遠遠傳播到歐美各國,成為老外心目中端午節的名片,把端午節稱為「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成了名副其實的龍舟節。美國、俄羅斯、德國等國家每年例必舉行龍舟競技。

  關於端午這節日,也曾發生過一段風波:2005年11月24日,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端午節這個公認源自中國的節日,如今卻成為韓國的遺產。然而,韓國以「江陵端午祭」的名義申遺成功,已成事實。直到2009年9月,中國的端午節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件事曾讓很多國人糾結,思考如何更好地守護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筆者認為最好的做法應該向青年一代多灌輸傳統文化訊息,並融入生活當中。傳承中華傳統,保護歷史文化,是我們當代炎黃子孫必須承擔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