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故鄉在哪裏?」
這篇文章在開篇之際就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作者的人生裏,隨著父母的搬遷和自己的漂泊,城市與住處也在不停的變動和遷移。他將故鄉比喻成一個「善變的情人」,還沒打得火熱,又奔走向下一個目標了。哪裏是故鄉呢?作者答不上來,我也答不上來。細數我人生如流水般飛速流去的15年,隨著我幼稚園、小學、中學的變遷,我的故鄉似乎一直跟隨著我為學業漂泊的腳步而行走。從廣州到中山,從中山再到澳門。距離不遠,但場景卻大相徑庭。廣州高聳如雲的商業樓宇,中山舊城區老舊的居民樓,無一不在我腦海處深深扎根。而現在擁擠中又十分整齊的街區又成為兩點一線的路程中最熟悉的風光,哪裏才是我的故鄉呢?居住在3個城市的片段如潮水一般湧來,可當潮水盡數散去,我卻抓不到一個答案。
「你還習慣這個新故鄉嗎?」
我與作者呂照君先生不同,他早年一直在北方生活,飲食大有不同—他不習慣南方甜絲絲軟綿綿的饅頭,也找不到一家記憶中正宗的魯菜。語言的不通似乎更是讓他與這個城市有了些許的隔閡。「你習慣嗎?」這是文章問我的第二個問題。對我來說,氣候、食物和語言似乎並沒有成為我與這片土地不熟絡的原因,反而是初來乍到之時陌生的環境和面生的同學讓我無所適從。這裏獨特的文化似乎把我隔絕在門外,我在門外來回踱步,直到時間成為我的第一塊敲門磚。3年轉瞬即逝,家門口本陌生的路早已變成我和朋友友誼的印記,學校裏開得火紅的鳳凰花也變成我青春的回憶,大街小巷裏的餐廳亦存在著我和家人談天說地的時光。我就是這樣在這片新故鄉上緩緩扎根……
「你熟悉你的新故鄉嗎?」
本地的風土,城市的變化,樓宇的變遷,生活的不易,人們的堅強,節日的熱鬧,我真的了解嗎?我細細的留意城市的一幀一秒—在這裏,中國傳統雲吞麵與充滿著異域風情的葡國餐廳並肩而建,青瓦紅磚的中式大宅緊緊依靠著彩色琉璃建成的西式教堂。看似背道而馳的文化緊緊的交融在一起,融合成一件活生生的藝術品。慢慢的,我理解這裏,我開始喜歡上街坊鄰居之間親切的問候,了解上屬於這裏的獨特的文化傳承。我的新故鄉,就在這樣的一座城市裏。
這正如書中所說:「故鄉一直跟著我遊走、流浪。誰又知道,哪裏是我的下一個故鄉呢?」我不知道中學畢業之後我會去往何方,有可能是大洋彼岸,也有可能是九州大地,但在恆久的漂泊當中,心安之處便是我行走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