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的來源 侯天豫(澳門培正中學 高二)

458

  秋意漸濃,天色將晚,細雨如塵,暗紅的燈光彷彿被霧氤氳所包圍。我手捧書頁,凝望著文脈的長河,縱觀中華文化5000年的歷史,靜聽古人的心聲,一字字,一句句,勾起美好的斷想。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苔四方。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羅羅。碩鼠碩鼠,無食我泰,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這些字句或許是文脈的起源,它們源自《詩經》。我不僅讀到了熾熱的愛,更讀到了征戰的痛,讀到了紛亂年代的苦難。這部《詩經》,不僅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是充滿百姓心聲的詩篇。它以最浪漫的形式傳達著最深沉的情感,就像一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汩汩而出,為中國文化灌注了最原始而又最深遠的力量。

  或許,這文脈正來自百姓的心聲。「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我們若追求智慧,卻無法守住仁德;即便獲得,也必將失去。在貴州龍場,有人領悟到心學的真諦。很多人不了解他,在這樣的荒涼之地,他是如何修行,讓自己得到昇華的呢?那年,他改名王守仁,17歲,他在「格竹」的瘋狂中,靜靜地躺在象徵死亡與新生的石棺中,腦海中滿是朱熹與陸九淵的爭論與駁斥。那一刻,34歲的他,王陽明,逃過了劉瑾的追殺,傾聽父親的勸誡,孤身來到這裏。你的人生在開始綻放別樣的光彩,那一刻,會稽山中的花朵,是否依然「寂於安然」呢?

  或許,這文脈正來自於一份靜。「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首《自嘲》震驚四座,郁達夫給他斟了一杯酒,卻見他堅毅的臉上寫滿了鬥志。是啊,在那個時候,他奔醫從文,只為人民。他知道其中的危險重重,卻從未想過退縮。他樹立起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形象,更是偉大的中國人。在那個時候,他以筆為武器,文脈中處處體現著對社會的責任!

  或許,這文脈正來自於一份使命!閉上眼睛,沉思,頓悟。因為有著人民最樸實的情感,才有了文脈;因為有了一顆純靜的內心,才有了文脈;因為有了對人民、對社會的責任感,才有了文脈。

  這,正是文脈的來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