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從「心」,非止於形 盧柏任 (濠江中學 高三(3)班)

2545

  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可以從「孟郊報母」、「韓信報一飯之恩」等故事中看到,「感恩」二字早已刻進我們的基因,成為難以磨滅的記憶烙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道「烙印」對一些人來說卻有些變淡。特別是當「感恩」遇到「形式主義」,這一切都只會變味兒。

  最近,第五輪疫情在全國各地爆發,社會再次陷入不穩定中。在這嚴峻的時刻,許多志願者挺身而出,主動為醫護人員分擔工作。對於這群「最可愛的人」的付出,人們想要表達感謝。有些行為得到人們的稱讚,但有些行為卻不太合適。例如:有些家長在志願者緊鑼密鼓工作時,突然放起音樂,讓學生跟著音樂為防疫人員跳感謝舞,這一舉動讓志願者左右為難。看的話會耽誤工作,不看的話又對不起這些學生的付出。這事在網上引起很大爭議。在我看來,這種流於「形式主義」的感恩確實不妥,它不僅讓志願者難堪,同時也不能令孩子從這場舞蹈中領悟到感恩的實質意義。為「感恩」而「感恩」,無疑只會讓這些孩子陷入更大的迷茫。他們被打上「感恩」的烙印,卻不知何為「感恩」,為何「感恩」。這樣的疑惑對他們未來的成長有害無益。

  「感恩舞蹈」的行為令人難以理解,但事實上,像這種「走形式的感恩」在這幾年來並不是個例。「女兒為完成作業擺拍給父親洗腳」、「學校組織學生向父母磕頭」等令人疑惑的事件層出不窮。在這些事件裏,我們很難看出學生的感恩行為是發自內心的。他們就像機械空殼般,不帶感情地完成指令。這不像是懂得「感恩」的人會做出的行為。

  那麼,我們如何避免走形式的感恩教育?其實答案並不難找。在這些事件的背後,我們不難發現它們都與一個詞有聯繫─「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決定我們這塊名為「感恩」的記憶烙印品質好壞的重要一環,而所謂「好鐵還需好工匠」,感恩教育也是如此。當感恩教育也趨向「形式主義」的時候,這就與一位工匠隨便敲兩下鐵敷衍了事沒甚麼兩樣,品質不可能好,而且還後患無窮。感恩教育與生活是息息相關,只有將感恩教育融入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感恩」的真諦。正如王符先生說的:「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 」

  感恩教育從來都不是走形式便能搞定的事兒。不管是教育的一方,還是被教育的一方,都要給出一份「心」。對於老師和家長而言,他們需要付出的是「耐心」,而對於學生而言,需要付出的「虛心」,大家都是出於「真心」。總之,感恩教育需要潛移默化,學生才能發自內心地去感恩,去認真對待人生中的每份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