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兩人之間那志同道合的一致性,更在於兩人的差異以矛盾的形式體現出來後,仍選擇接受並包容它。博愛這一個重要的人文原則是人類進步主義的重要奠石,這種烙印深深地刻入我們社會各方面。
兩人的相遇雖具有相當程度的偶然性,另一方可能是你人生中的匆匆過客,也可能是相見恨晚的忘年之交,但我們總得經歷這麼一個過程:從問候到談心、從陌生到熟悉。從這一增進雙方了解的行徑的這一角度來說,卻是具有必然性的,就如德國的哲學家卡爾.海因里說的,隨著對某一事物或規律的不斷接觸與實踐,人類最終將會從必然王國邁入自由王國,因此與朋友產生友誼的過程中,也包含著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這一量變與質變並存的態勢變化。人類社會是由每個生而不同的個體所共同構建的集合,我們總是各式各樣、和而不同,我們不像蜜蜂那樣的蜂群思緒只容得一種思想,也不像噬菌體般不斷吞併與同化周遭的一切事物,人類作為社會性生物而存在的這一自然屬性,注定「包容」這一行為的必然性。
從人文歷史角度來闡述,也能看到包容性如何深刻影響著我們:從部落到國家,從單一族群走向共同交融,這正正是大包容的體現,試問一下,若帶著排外的心理,如何完成以上事物呢?如果排外成功取代了包容,我們會不可避免地走向互相廝殺。在歷史上,這是對於異教徒降下天罰的血腥鎮壓,是法西斯對純潔的追求所實施的「淨化」,這樣的慘劇讓我們下定決心不能讓慘狀再次上演。包容與博愛的這一思想也就構建了如今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核心價值觀,這種美德是種古老的法則,早在諸子百家時期,在目睹戰國紛爭不斷所帶來的戰爭狀態下,就有許多尋求各國相互包含的思想與學說,如孔子所提倡的君臣應仁愛子民、人人應相互尊敬的大同社會,這種一朧相承的內核也能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所包含的普世價值中找到。
即使從宏大的上層敘事轉向個體的行為描述,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日常生活中這一為人處事的準則內容,那便是愛人者人恆愛之,在我們普遍的社會互動之中,我們大多數都存在著這麼一種思想:我對他人的態度取決於他人對我的態度,這會是投之以挑報之以李,亦可是牙還牙以眼還眼,這一樸素而又直接的處事方式與思想本源對雙方來說都是一致的,那可問在每個人的心底中,是渴望祥和的安寧還是激烈的對抗?
這一問題的答案其實早已在我們的心中躍然於個人行為之上。正是我對周遭事物的感受與過往煙塵廢墟中的認知,使得我深知這樣一種真理,不論是過往、現在和將來,博愛與包容將會是我們的主調,因此,微觀視角中二人的關係在這一種高貴的情節的渲染之中,將變得既普遍而又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