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豐富多彩,就像落雪時沒有兩片相同的雪花,花田中也從不存在兩朵一樣的鮮花。玫瑰不盡是紅色的,但總有人帶著有色眼鏡去欣賞未知的美景,即使晴空萬里,看起來也是烏雲密布的。
還記得羅翔老師說過幾句飽含哲理的話:「有的時候偏見比無知更為可怕,因為無知的人承認自己的無知。所以不會輕易地進行論斷,但是偏見的人自以為是,自以為知。」幸運的是,抵制偏見已然是我們的共識,不幸的是,抵制偏見的我們卻沒有認清甚麼是偏見。懷有各種各樣愚蠢見識乃是人類的通病,縱使是超人般的天才或是知天文曉地理的學者,也是患者之一。
亞里士多德就曾誤以為婦女牙齒的數目比男人少,而他原本只需要請他的妻子張開嘴數一數,就可以證實這個猜想,但他卻沒有這樣做,原因是他自以為是,自以為知。這就是偏見的可怕,連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也因偏見變成井底之蛙。可笑的是,有了互聯網後,我們原以為可以讓井底之蛙離開井底,看到大千世界。但是後來人們發現,互聯網讓更多的井底之蛙相互認識,漸漸的,池塘中傳來熱鬧的蛙叫聲,只會讓人聽出無知。馬克·奧勒留有句話說得好,「我們聽到的一切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偏見的消除究竟有無可能,一個沒有偏見的世界是否要不可期?人與人之間是缺乏溝通的,但又不局限於溝通,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聽得懂「人話」。知識愈缺乏的人,愈是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勇氣和自豪感。知識愈是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愈絕對,因為你根本沒有聽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但只要樂於溝通,我們就能以此為鏡,認識到自己的偏見。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如果你一聽到一種與你相左的意見就發怒,這就表明,你已經下意識地感覺到你那種看法沒有充分理由。」如果有人說,人有3個胳膊4條腿,不會有人怒氣沖沖地跟他理論,因為人對無知的態度大多是憐憫的。但如果有兩個人紅著臉互相爭執,那多半是因為其中一個人根本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自己,只能用聲音來為自己助威。
縱使人與人之間的看法不同,我們都應該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爭執。因為雙方的想法未必都是對的,但不可能都是錯的。如果你是一個數學家,不妨多和作家聊聊天;如果你是一個畫家,不妨多和廚師聊聊天。溝通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肯定能澄清一些誤會。當羅素被人問起,假設可以留下一段話給後人,如同死海古卷一般,在千年後被人看見時,他教導我們,不管研究甚麼事物,還是思考任何觀點,只要問你自己,事實是甚麼,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理是甚麼。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所更願意相信的東西所影響。只是單單地去審視,甚麼才是事實。我想,如果世間人人如此,一個沒有偏見的世界也就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