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讀《寂靜的春天》有感 關婉晴(濠江中學 高三(3))

2250

  人類從來就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地球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讀了《寂靜的春天》後,我才對人類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大動干戈後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有了一定了解。

  「給這個世界造成纍纍傷害的不是甚麼魔法,也不是甚麼所謂的天敵,而是人類本身。」書中以大量的事實和材料知識為依據,揭示了五十年代美國中部因濫用DDT以及同類化學用品所造成的全球性環境污染與嚴重的生態危機。

  春天,本該是一個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季節。可隨著DDT的問世,不詳的魔咒籠罩了這座小城鎮:鳥兒變得奄奄一息,沒有辦法再飛起來;植物也因沒有辦法授粉而變得焦黃蔫巴⋯⋯等待人們的是一個生氣全無的春天。

  正如作者說的,「比起『殺蟲劑』這個名稱,它們更應該被稱作是『殺生劑』。」殺蟲劑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殺死害蟲的同時,最具有危害性的還是它們可以通過食物鏈從一個有機體轉移到另一個有機體,還會由母親傳遞給子女,這也就意味著每個新生兒一出生就開始吸收毒物質,且毒素在往後的生命中只會與日俱增。

  由此可見,人類的這一濫用農藥的舉動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還使自身遭到了「反噬」。所幸直至1970年,美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成立了環保局,並禁用DDT。

  可人類對自然的傷害僅限於農作物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近兩年,我們在新聞上看到動物與人類相遇乃至發生衝突的報道愈發頻繁:從衝進南京奶茶店的野豬,到誤闖山莊、撲傷村民的「完達山一號」野生東北虎⋯⋯無一不是大自然生物對人類發出的警告。就拿前陣子亞洲野象的「一路『象』北」來說,牠們是因為棲息地連接度降低,破碎化加劇,從而導致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才不得已往北遷移。

  其實,人類大量佔用棲息地、破壞生活環境是毋庸置疑的原因之一,但就此現象,很多娛樂性的報道不但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反而為了流量把輿論引向「萌化」、「浪漫化」,甚至前往野象出沒地進行拍攝與直播。這種荒唐的行為不僅會給一線處置人員的行動增加負擔,還有很大可能驚擾到象群,從而造成難以想像的安全隱患。

  誤入城市的野生動物不應是一種「奇觀」,人類的發展亦不應以犧牲動物的棲息地為前提。春天為何寂靜?想到這裏,我心中似乎有了答案。

  塞.詹森曾說過:「背棄自然也即背離幸福。」自然界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和法則,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我們應該飽含人文關懷精神,認清自己的生態位,在生物圈中適度開發資源,學會與自然做朋友,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從而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