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榮共存

樂 仁

210

  「和」,就是不爭;「不爭」,便能體現「和」。這是相對應而呈現出來的「一體」,中華民族很早以前便從農耕生活中體會這個道理,為此,才會從自然、太極、易中展現出來從繁雜的表象,梳理出各種相對應,又或相對而共生共存的元素,放於同一集體中,各安其位,各依其生息運行,形成「多元」整體。當具備這些「個體」的時候,也意味著它們「共生」於整體中,是共存關係,彼此只有共存,才能共生。為此,才有「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之說。

  從大自然中,中華民族體會了「共存」關係,有如人的「家」,總得有家人一起才能興盛,獨個兒,便家不成家,欠缺「人氣」,欠缺溫馨,並非「好」現象。這套思維,衍生開來,便是社會、國家民族、天下的共存共生共建共享。因此,中華民族總能從看似「單一」中,看出了「兩面」、「對應」共存,為我們生生不息發展生存下去,指出了重要的「良方」──「和」。「和」,是整體氛圍,對應「不爭」,但,它又不是只有「不爭」,而欠缺了「個體」之間的分野,也並非「禁制」了個體的生存發展難以形成「競逐」、「比較」。反而,從維繫個體生存發展中,有一種暗中「互動」和促進作用。看看,中華兒女看問題的演進,看事物的發展,總愛用「牽一髮而動全身」來表述當中「暗中」聯繫、互為影響的「玄機」。

  只有理解「和」、「大同」,才能想清楚對天下太平的追求,當中「和」佔上重要位置,卻不失「不爭」中展現出來共生下各自追求進步超越的力量,促使個體成長、進步,也必然要帶動整體成長和進步。於是,當我們回首看看過去近兩個世紀中華民族是如何生存發展進步?國家民族遭遇外侮,一枯整體國家民族同枯;當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國家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追求強起來,也反饋於國人整體、個人富起來,以至走上了小康之路,打贏脫貧攻堅戰,擺脫了絕對貧窮,足見一榮俱榮。當這種共生共建共享形成了整體榮枯表象,便意味,「和」,並非只有「不爭」來體現和諧,而是,從各自生存發展中,有個體的發展,也必然具備反饋集體的養分滋養共用成長形成共享。

  從這種枯榮共存的現象,可見中華民族將「自然」、大自然看成一個整體,看作同一家園,才會形成共同家園的「天下蒼生」理念,締造共同富裕,便是自然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