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枯就有榮,這是中華民族看待事物演進、轉化相互發展的對應形態,但是,也可以說,當邁向其中一個「極端」時,一枯同枯,一榮俱榮,導致人看到其實個體在整體中,會難以獨善其身。尤其當一個地方、一個國家遇上天災、戰火,無可避免地,在這個地方範圍內,沒有人可以逃得過打擊而免於受罪受難。為此,中華民族很正視與天災的生息發展,也在追求「和」、「大同」中,做好「戰爭」的準備,具備意識,也做好了備戰和積穀防饑的幾手準備,以期一旦遇上衝擊,能夠有「補救」手段應對風險危機,在困局中,未至就出現「滅頂」之災。
因而,中華民族看重「和」、「大同」以產生的激化力量,要「共榮」,也就是從民族發展過程中,並非「單打獨鬥」,反而,借助合力應對內外環境變化和挑戰,「守望相助」、睦鄰友好,才能在平常時期構建好祥和氛圍,實現天下太平。可見,何以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不乏各場大小戰爭,甚至,《孫子兵法》成為民族戰爭學術瑰寶,當今世界不少國家、地區都視為「戰爭聖經」。
可是,「兵法」的高深學問,是給予我們國家民族「備戰」、「止戰」之用,而非「窮兵黷武」,也非以強凌強,而是,始終視「兵者,凶器也」,非不得已才用之!更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於是,重視縱橫捭闔工夫,亦即從外交、遊說手段以利害、利益的消長作出平衡、妥協,達致「共存」,形成共生乃至共建的多元關係。
為此,從中可以看到,遊說、謀略中將枯榮兩極對立,先避免以戰火來拼個你死我活,反而,從利害、利益的平衡妥協,實現彼此利益最大化,也實現彼此能夠將「損失」降至最低的一種「對外交往」,將「和」、「大同」放諸大家都能並存的國度來較量,不會輕易大動干戈,避免一枯同枯,締造一榮俱榮。
這種對應共存,共同促成共生的思維,今天儘管大部分國人未必知道「用兵」以外還有縱橫捭闔之法,還有平衡、妥協之途,但是,它早已深植國人思維,尤以「和」、「大同」,天下太平,其實,大家潛意識理解「不爭」,「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便體現其中精髓,教國人始終以溫良恭儉讓的思維看世界百年大變局,中華民族做好自己,睦鄰友好,以和平獨立外交方針來參與世界交往,創設世界多元、共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