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 陳少強 (新華學校 高一C班)

208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並不亞於其思想理論之造詣,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原本無有善惡之分,只是由於習氣污染的不同,才便有了善惡智愚的差別。所以其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與佛學中「阿賴耶識」非善非惡之說很有點相近。孔子認為教育的主要意義就是使人明理知禮,向善遠惡。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們不可以竊取有主之物,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凡是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不應得的財物,都是不仁,屬於貪念,我們要去掉貪念,少欲知足,自然就不會犯罪,我們不可以以一已私慾而傷害生命,即便是身處於困危之時,都不能丟掉仁心,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仁」如果一個人決定要做善事,那麼當下就已經有了仁心。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從來不對任何事物憑空揣測,全部肯定,拘泥固執和自以為是。孔子也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說一定要怎樣或不怎樣,應該是怎麼合理怎麼做。還說:「當仁,不讓於師。」從這裏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學習和做人主張自由活潑,反對拘泥定法和形式主義的,活潑並不是過激,而且不代表放蕩,學風要活潑做人與人生追求,還是要中庸之道。

  孔子的德行教育是以「仁」為核心,仁、義、禮、智、信等多個方面,可謂非常詳細完善,相信大家對這五點也不陌生,我們在日常中也需要做到如此。 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派學能在後世獨樹一幟,發揚光大,影響中華文化直到今日,這與他注重道德的教育是分不開的,二者可謂不謀而合。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論語》中,保留了許多孔子和他的弟子在當時常常進行論證的言論事跡,孔子一生並不順利,仕途不順,卻依然不反對入仕,反而鼓勵他的學生學可政事,效力國家。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我也認為,灑脫不是放棄,不是甚麼都不要,沒有追求,而是懂得放下,放下自卑、放下執念、放下妄想、也放下時過境遷的那些傷害,人世間無常,無時無刻,萬物都在變化,我們不要執著於一件事情上,要懂得放下,放下並非無情的割捨和拋棄,而是一種開闊心境的提升,生活就在當下,並不複雜,很單純,人有了煩惱,有了糾結才會感到世間太痛苦。

  孔子的教學是人生道理,學會的是一種覺悟,把覺悟帶到生活之中才是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