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擁有信史上下五千年文化文明,但,五千年以前,早已具備「史前」的文化文明,只不過欠缺文字、實物佐證,我們難以下結論究竟有多長遠時間,才務實地統稱「上下五千年」而已。說到中華民族具備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文明,在信史以前,不會是「橫空出世」,總會有發展脈絡,因而,在這條歷史文化文明長河中,可以想像,先輩在感悟「天地」的大自然規律時,是多麼震撼地驚覺「人」的位置,因而,敬畏「天地」成為「人」謀求生存發展必須作好的定位安排。敬畏「天地」,才能知道「天地」怎樣運行,以「人」來契合、依循,作好「人」的自我規律。
按照這套思維法則,「人」便有了依靠,不會在「天地」、大自然中懸空孤立;有了依靠,便有了發展、外擴的意欲,卻又不能背離「天地」運行法則。故此,以「天地」為依靠,以依循「天地」運行規律來規劃「人」生息發展,便有如找到了「定海神針」,再不會徬徨無助。當「人」心中有了「底」,對參與到「天地」中找到了「人」的位置,便具備信心,只要契合「天地」,「人」便會有發展生存空間,可以按智慧作好自我規劃,因而,各種規劃、未雨綢繆便出來了,且,會依據大自然變化,展現不同時候、不同變化應該做甚麼,最終形成路線圖、時間表。
提到路線圖、時間表,中華民族的智慧、聰明處,是確立了「二十四節氣」。以農立國、以農生存發展的民族,從「天地」大自然變化中,總結出一年有四季,約3個月一季,而每約半個月,「天地」便會產生相應變化,先輩便將之總結出來一年有「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對應務農的工作,甚麼時候要做甚麼事情,成為具系統的路線圖、時間表。
為此,何以中華民族很重視未雨綢繆?因為,按「二十四節氣」,人們不獨要為即將到來的節氣做好準備,甚至,還應對照以後的「節氣」做好必要準備,按照這套路線圖、時間表,便是春耕、秋收、冬藏,依次做好籌備工作,盡人事,聽天命,便會在好時年迎來成果、豐收,為下一年「人」的生存發展建好基礎,又從豐收中,做好下一年的耕耘準備。
這種循環不息的大自然發展規律,也反映在「人」做好自我規劃的路線圖、時間表,教誨後世,依循這套規律,人們便能按照定位世代相傳生息發展。五千年,對「人」而言是漫長歷史、時間,但,在「天地」看來,只是瞬間的變化,是「人」生命太短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