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 新 樂 仁

141

  當中華民族具備了今人與古人溝通對話的渠道,打通了時空落差障礙,於是,智慧、經驗和從時間長河積澱下來的各種沉澱,莫不可以憑藉這些「媒介」、「平台」、「渠道」連繫古今,讓大家穿越時空,印證「今人所見明月與古人同」,也感知今天我們的所思所見,能夠傳揚予後世,成為過去、現在、未來一線貫通的整體,並非一個個散落於歷史時空的碎片。

  於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文明可以穿越五千年,以至更久遠的傳說,構建起來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古文明、活文明國家民族,並且,不管遇上甚麼困難、挑戰、凶險,都能從文化文明長河中找出「類比」,為我們指引「良方」,當中,最重要的,是「返本」、「守本」來開新,才能保持「初心」不變,不誤解前人思維,來調整應對當下、未來發展的步伐。

  為此,我們看到,中華民族自從有了統一文字,社會經濟發展便有了飛躍,加強了人與人的溝通,也憑藉文字傳播、記述,打通了今人與古人的溝通渠道,形成不斷的傳播力量,引領人們邁向未來。但是,古人智慧、「初心」是甚麼?設若我們不理解,又或誤讀誤導當中要義、斷章取義,便會偏離原有「定位」,愈往未來發展,愈走下去,偏差便會愈大,此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到經過長時間演變發展,可能與前人固守的「初心」,希冀達到的目的,終變得面目全非,更嚴重的是會違背了前人希冀的目標,形成背馳、相左。這,才是歷代「今人」都要慎重的「學習」過程,甚至放於革新適應時代發展上,更要確保「守本」、「返本」來開新,才不至失墜。

  我們看看,中華民族自遠古便具備自我革新的思維,我們稱之「維新」,今天,是僅以「現代化」來取代,卻又欠缺了「維新」蘊含的豐富內涵,不獨是適應現代化、時代發展的要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可以看到,當中有「舊」和「新」的論述,按照中華民族傳統思維方式,便不可能僅針對其中一項而作出「反應」,它必然有「一體兩面」,即從舊走向新的變革,也要從新得留下來舊(初心)不墜,為此,便印證了維新並非將舊的全部丟掉採用新的,反而很強調保留原本、舊有來革新,即革故開新,來體現去蕪存菁找到新的填補、推動發展配合新形勢、新時代演變。

  不難發現,透過文字傳承、透過文字記錄,還是未能準確表達前人智慧、經驗、所想達到的目標。加上,文字也有當時的「時代局限」,怎樣一代代人更好理解、解讀前人智慧,中華民族便有了「註疏」,便有了解讀的心得結晶著述,傳於後世,將「經典」更好放在一個個時代中傳承,貼近「初心」使之不墜。樂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