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具備智慧應對大自然變化,尋求「天地人」契合發展,繁衍生息。其中,會遵循「天地」演變,作為規矩法則,不敢踰越。可是,又有不「服輸」的堅忍,尋求從「人」中突破障礙,找到出路。於是,可以看到,儘管先輩確立了民族發展進程中重要的規劃、路線圖、時間表「二十四節氣」,可是,它並非鐵板一塊、一成不變,而是,從中也包含了變化,而且,在「人」的國度,更要將之導入地域分野,不同地域,東西南北放諸中國幅員廣闊版圖,「二十四節氣」是有「先後」、「程度」差異,有賴人們按自身處境作出「微調」,配合當地農耕,才能「適應」規律。
從這種以「人」看到外界差異,對規劃、路線圖、時間表作出微調形成的人為「干擾」,亦體現了「人」的存在,放諸「天地」定位中,有賴大家靈活掌握「變化」的規律和影響,以人的經驗,作出必要調節。這,就是「盡人事,聽天命」,從「人」的努力、堅韌中,「改變」「天地」變化所產生的差異和影響,調節好發展進程、階段演變,就是正確無誤向所設定目標邁進。
雖然,「天地」、大自然會有變化,以至可能變化無常,但,當「人」做好了自己,掌握了演變的竅門,遇上「天地」變化、差異呈現,作出微調,卻不改變大方向、規律法則,便能夠更適應各種變化,為尋求生存發展賦予動能,同時,確立「人」的定位不變,也不會迷失。
這便是中華民族從根本上「敬畏」「天地」的源頭。所謂「敬畏」,並非「絕對服從」,而是,不輕易改變「天地」運行法則,時刻抱持尊重態度,反過來,就是保障「人」在「天地」中的「位置」,確立了「人」的定位,才足以按規劃、路線圖、時間表行事,少走歪路,容易成功。回看中華民族歷史時代長河,五千年信史形成的發展進程,都是在興衰、枯榮中,因抓住規劃、路線圖、時間表,因懂得微調,才能每每在演變周期中,找到最有利的發展方案,保住了國家民族發展生機,不管遇上多困乏的時期,不丟掉老祖宗的訓誨,不忘記規劃、路線圖、時間表的要義,依循發展,尋找國人福祉,最終,還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中,重拾生機,勃勃發展。
盡人事,就是憑藉「人」的努力、耕耘,一如按「二十四節氣」的規律辦事、務農,於是,「天地」恩賜,天道酬勤,總會遇上好時年,秋收是個豐收年,進而冬藏,懂得持儉積聚,為往後生計謀求發展基礎,再而投放於春耕上,以人的刻苦耐勞,契入下一個「二十四節氣」的天道、「天地」中去,展現人的價值,又是一個路線圖、時間表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