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心 樂 仁

132

  我們這一代人要接棒,也要交棒,才是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關節點。因而,從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簡單詞彙中,將那份「言傳」「可說」的「有限意思」,我輩更要感悟當中的「不可說」深刻內涵,並非簡單的接棒交棒,而是,要將中華民族「系統」、「傳統」的優秀部分保留下來,再以現代化的「維新」,將之成為既守本保留「原本」、「初心」,又能在新時代中可以產生感悟後世,指引向終極目標,將民族精神「和、大同、祥和、仁愛」放在「人」之上,體現「天地」「道」、「天地人」。

  惟有如此,才能算得上去蕪存菁將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令到「人」可以在生息發展中,不失墜地始終展示「人」,具備靈性,切入「天地人」永續發展。而且,「人」在群體中,必然有人與人、地域與地域、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在地域發展、生息中產生感悟的分野,可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要做好「人」的本份,在「天地」中體現「人」的靈性,因而,不管今天我們說「全球化」、「地球村」,又或按先賢指的天下太平,大同,都無分地域種族,要展現的是「人」靈性來維繫祥和仁愛的關係。今天,我們稱之為「以人為本」,也將這套發展模式,說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除這些「責任」落到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當接棒、交棒成為這一代人必須承前啟後的職志,可以看到,在中華民族的發展、維新過程中,我們是任重道遠。只是,既然在「人」方面要做好定位,我們便得按先賢訓誨行事。畢竟,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信史的發展生息經驗,有著人口眾多、幅員廣袤、民族眾多、地理氣候差異大而能大一統的寶貴經驗,提供我們很好的「系統」、「傳統」,讓大家有可以借鏡踐行的元素。為此,在承傳、接棒交棒中,便應從前人先學「做人」,再學「做事」的方法來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確保「人」不墜,確保「原本」、「初心」不變,在「做人」的「原本」中,以「人」的靈性、價值來「做事」,才得以體現「以人為本」。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可以說,是中華「系統」、中華「傳統」的要義;回看我們的歷史、文化、文明,莫不從「做人」切入來教誨後世,而且,歷來國人都重視「人」,如「人品」、道德價值和社會風尚,於是,求「學」的,是求個人修養、品德精進,反而今天的所謂「讀書」、「學問」是次要。

  於是,學「做人」,便依循「人」的精神品德出發,先哲稱之「心」,儒家學說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須「正心」作為啟端;孟子說的「人」的「標準」,更直指「四端心」,以「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來檢驗怎樣「做人」,可見,學「做事」先學「做人」;學「做人」便應先「正心」,總離不開中華「系統」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