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為有所不為 樂 仁

1286

  國家實施改革開放,舉國上下一片「西化」熱朝,向美西方世界自由經濟、資本主義學習,從民間學習英語,打開一扇窗戶看西方發達經濟體,到廣東省借助港澳,助力經濟特區開發,實行試驗引進資本、技術、生產線、人才來革新生產力,提振社會活力生機,到國外的學術、思潮引進,國家領導人和地方官員出訪國外看看人家的建設發展,一切一切,是中國、中華民族從落後於世界、落後於西方工業革命一個多世紀以來,再度「打開國門」,讓人們擦亮眼睛,看清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思考怎樣走改革開放之路。

  的確,當國門打開,當西方世界的現代化呈現國人面前,促使人們見賢思齊,想借鏡別人的成功經驗,也印證國家發展怎樣走上自強之路。當然,那時呈現出來舉國「西化」熱溯,是國人勇於學習,提升自己,與西方發達經濟體看齊、趨近的自力更生表現,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民間這股積極自我提升的熱潮,會否影響到國家領導人的決策?才是當年改革開放的關鍵問題。為此,怎改革,怎開放,必然關乎國家民族命運,不容掉以輕心。

  40多年過去,國家在改革開放中,並非一帆風順,期間,有各種各樣挑戰、打擊,可以說是危機重重,就算做對了千般萬般事,一旦做錯了一個選項,做錯了一個決策,便會「一鋪清袋」。這,放在近現代全球發展征程、「全球化」大環境中,依然離不開「森林定律」、弱肉強食的悲慘世界一面。依然在世界上出現不少國家被剪羊毛,被侵略打壓現實。

  中國這片偌大國土,沿線陸上鄰國、海疆近鄰,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難以企及。為此,睦鄰友好,走獨立自主和平對外交往政策,固然必須是新中國堅守的自處、共處原則,不做好這些根本,便難以營造和平安定的與鄰國交往環境,國家在走建設發展大道時,便難以憑藉祥和安定環境做好自身建設,這道理再顯淺不過。

  此外,民間、政治層面展現的向西方取經、「西化」熱潮,僅能是自強不息的表象,內裏怎樣「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及在發展進程中不急於求成「大開中門」,又能按部就班,做好每一步且不能走錯一步,才是國家領導人引領這個大國發展的必由之途。否則,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世界上自從二戰結束以後,多少國家由盛而衰,早已為中華民族提供有效答案。一旦被美西方發達經濟體「收割」利益,便是一個國家民族掀開悲慘命運一幕,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