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慧 樂 仁

200

  俗語說「妥協是一種藝術」,是源自生活的智慧。概因,當人面對生存發展,在天地中,在人群中,外在因素的變化發展,定必主導著天地發展的規律,不會按照個人意志必然「有求必應」。反而,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去適應外在環境演化,調整好心態、前行步伐,作出一定的「讓步」來配合時、勢轉變,才能調和好走向所設定目標的進程,此所以說是「動態平衡」,邁向目標。

  妥協,是「藝術」,其實,更多是來考驗人適應環境變化,調節自己的智慧。不管是藝術,又或是智慧,必須深明,妥協只是動態平衡、調節好各種元素更好走向未來、目標的「手段」,因而,妥協不是「跪低」,也不是放棄理想、目標。反而,應從積極面對現實轉變,用經過調和的方式繼續前進的一種進取態度來衡量好「利害」、「得失」,總是保持前進動力,確立目標,始終依循自身理想,仰望星空,又俯瞰大地,一步一腳印前行。

  於是,甚麼時候要妥協,怎樣妥協,便是人生一種藝術,一份智慧。甚至,只能有這種思維、「手段」,卻沒有「教科書」,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定律」。甚至連妥協也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旅途「祕招」,有賴人們自行領會,融入自己稟賦、征途。

  要妥協,便要認清目標、能力、時、勢,認清外界的變化,從各種因素中,梳理好怎樣才能最輕快、最低成本來走向、接近目標,實現所得的「最大化」。這便是中華民族何以能在短短30年便站穩發展步伐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便按規劃實現「全面脫貧」走上小康社會,且在現代化、科技化中能夠夯實國際地位,邁向民族復興、強國建設。

  這種種妥協、動態平衡,源於老祖宗的智慧,從「易」、陰陽、太極中感悟演化的消長,並非「吃掉」對方自己獨大,也非「贏者全取」。而是,共生共存共建共榮共享,才能創建多元共存的生存大環境,才能有更大的「空間」提供大家可以妥協的選擇,而非生死的單一選項。

  從這個思路拓展,才能有「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衡取其輕」的權衡選擇,才能調整好既定的進程適應新事物新環境,才能從動態平衡中實現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拓展大家的生存發展空間,各適其適,各安本位,又能攜手共進。

  由這種智慧促成的妥協,才是為著確保共存共榮而促成大家得益、降低成本和傷害的共建。今天,看看世界百年大變局急速惡化,令人有更多體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