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再度打開國門,看清西方世界、發達經濟體如何引領世界發展,站在發達國家、現代化國家潮頭的重要一招。當新中國從一窮二白中,檢視「改轅易轍」,將計劃經濟調整,用市場化來堵塞計劃經濟的漏洞,藉以激活市場產生源源不斷生機活力,推動個人、國營企業、地方,以至國家民族回應一個核心問題──怎樣自強不息──從而將政府之手和市場之手有效協調平衡,創造民生福祉。這,便是當年改革開放號角吹響的目標。
當改革開放這支大旗樹立起來,在欠缺資本的現實中,怎樣向世界先進、發達國家,尤其是美西方世界學習、借鏡,一時間,國家掀起一股「西化」熱潮。當國門打開,當國人看到現代化的大環境與我們落後國家現象、實力相對比,箇中差距,大家不言而喻。為此,便激發起全國自強、學習熱潮。引進西方世界技術、學問、思潮,引進資本、生產線來革新國家的生產力,知識分子重回高校學園,提升學術水平、專業,甚至民間自發在公園建立「英語角」,從語言上學習世界主流語文,以期得以與美西方世界「無障礙溝通」……這一切,展現出來的是學習、提升的積極性,在全國各地,一下子遍地開花。
但是,國人、國家領導人深明,這些民間現象,只能引導,擇善而推廣;然而,當國門打開,西方世界良莠不齊的各種元素便得以湧入,當中,怎樣「區分」到底國家所要的是甚麼?又或,從「實用」角度,當下需要甚麼,不需要甚麼?以至,哪些對改革開放有積極、正面作用,哪些會衍生負面現象,甚至可能是「飲鴆止渴」?設若,只是單純憑藉民間的「風氣」,便「大開中門」來者不拒、不「篩選」,便可能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未見其利,先蒙其害,到時,可謂得不償失。為此,國家領導人對「開放」,必須心中有明晰目標,怎樣在打開國門的同時,要有底線思維,要有危機意識,甚至胸有成竹,有整體、長遠的改革開放「藍圖」,有能夠「糾錯」的自我糾正能力,有能夠「輸得起」的本錢?
此所以說「輸得起」,就是從打開國門,向西方學習、借鏡過程中,能夠容許「犯錯」,能夠從實踐中檢驗「對錯」、「利害」而不至「一鋪清袋」。這,便需要從「上層建築」創建好「藍圖」,清晰目標,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也知道改革開放總會是危機重重的自強、自我挑戰大環境,只有按部就班,不急於求成,才會將「西化」的積極性導引向自強不息的進取,總是按照中華民族精神、民族個性、人格追求現代化,切入西方先進發展大環境,來從現代化、工業化中,逐步積累實力,體現民族、國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