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與共 樂 仁

513

  儘管我們常說是在同一天空下,但,現實上卻是有著萬千個不同的世界,才會出現「個人世界」、「地方世界」、國家間的「世界」總不會一樣;才會出現我國脫貧走上小康,可是南美一些國家竟又陷入經濟危機;甚至中東地區如今仍戰火不斷。那麼,對於同一個天空下的不同「世界」,人們應如何「認知」、應對?怎樣才能締造人類幸福美滿生活大環境?

  這是一個亙古的議題,有地方能「解決」,實現幸福生活;惟是,也有不少地方只能在不斷求索、優化過程中莫不走上「輪迴」,乃至惡性循環,教人唏噓不已。當然,每個地方、國家所具備的資源、天賦有別,所選擇的發展模式道路更是千差萬變,才會有發展進程中出現大大不同的結果。可是,這種在同一天空下出現萬千不同的「世界」,卻絕非不可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形成相互「近似」的世界。至低限度,是足以令到不同地方都在自身條件、基礎上取得屬於自己的進步成果,取得可供選擇的條件日益增加,以及取得經濟有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一年好過一年、一代勝過一代,足以實現大家生存發展、取得幸福感和獲得感。

  為此,國家領導人在進入新世紀以來提出來的「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便意味著,中華民族在生息發展,在現代化、工業化,透過改革開放力爭的並非中華民族一己的「私利」、幸福,而是有責任感、有承擔的指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便指明了在同一天空下會出現萬千不同的「世界」,可是,又會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命運相同」,大家都活在「全球化」下的「地球村」,興衰、命運與共,互相關連,並非各不相干!

  從這條思路印證,中華民族何以一向以「和」、「大同」作為民族精神價值的核心,且以這貫穿不同歷史時代的發展進程,薪火相傳。而且,不光是今天「享受」前人成果,還要一代代人勇於建設,為後世享受經濟成果形成薪火相傳的一套機制。我們先賢因此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今天的作為,會影響到未來、下一代;今天我們這個地方、國家的作為,也會影響現今、日後周邊地區、國家的興衰。為此,才會將「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富」放在中華民族生息發展,追求「共贏」的大格局,以此作為「命運」的「備註」。

  這正是中華民族「和」、「大同」指引出來,一如大自然運行法則,個體、群體並非「獨自」的組成,反而是共同的存在。也從而可見,「和」、「大同」必會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可供大家選擇、行得通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