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華民族是「懂得戰爭的民族」,並非指我們「好戰」,愛侵略、掠奪他人;而是,指明了我們先賢從務實角度來處理戰爭與和平的關係,不會一頭栽入其中一個極端而罔顧另一端的形勢,反而變成鑽牛角尖自我綁手綁腳。因為,人類都有善良的心希冀和平,但,也有人性「醜惡」一面,會自私自利,打壓他人來「保有」自身利益,甚至爭取更大利益。這,便形成了「戰爭」與「和平」的一體兩面,怎樣調節、平衡,便不能以「二分法」來確立「運作」手段、規則。
中華民族偉大之處,便是先看到了這種基於人性「善」、「惡」的並存、消長,以務實手段來化解矛盾、危機,因勢利導,促使大家能夠從實况中平衡好各種元素來體現人們所追求的和平;而且,必須具備智慧、能力來「平息」戰爭,從外交、遊說,到了萬不得已要「止戈為武」、「以戰息戰」,從「反作用力」平息爭端。只有具備駕馭形勢發展、遏止惡化的能力,才能算得上從「反作用力」維繫和平,攜手大家走和平發展之路。
只有務實,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在人類發展歷程中,致力降低引發戰爭的危機,尤其是要在平常時候,盡力削減可能引發矛盾、爭端的苗子,營造和平、健康發展的共生、共存、共建、共享大環境,才能夠真正做到以「能力」來營造和平,降低戰爭,令到大家具備信心,依循這套法則行事,是最容易、也最低成本、最有效實現和平、祥和大環境,給予廣大民眾形成「習慣」,既然可以「不爭」而體現和平,實踐大家祥和、安居樂業的發展狀況,供人們抓住機遇,那麼,又何用爭箇你死我活來博取個人利益?
當人們想邁向「不爭」與「和平」的共生關係,當人們注視到能夠不爭都可取得個人、地區、國家的利益,便會形成一種慣性,走和平發展道路,感召其他人匯流到這股洪流中去,便是「共識」下人人共建,將成果共享的有效誘因。從而可見,依循這個和平發展大道而行,便需要大家以實際行動來踐行「不爭」,體現和平,正正如中國傳統智慧重視務實,重視實幹,而非藉「辯論」、「演說」來忽悠過去。而且,中華民族歷來「外交」、遊說,都不是「光說不做」,甚至「過了海便神仙」,而是,外交、遊說以「曉以利害」,爭取大家最大利益來維繫、踐行承諾,達至「不爭」的和平境界。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始終是中華民族在「和」、「大同」、天下太平的踐行中,以務實來推進理想,維繫更多人、國家參與這項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