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配 樂 仁

755

  當美國藉著全球化實行金融資本操作,令產業「空心化」,並不斷將產業外移到發展中國家地區,以金融炒作取得巨大盈利,享受金融資本強勢紅利,再向外購買產品和服務。這波操作,的確讓美西方發達國家享受到了更大發展紅利,在炒買炒賣中風生水起,日進斗金,又以低廉價格享受弱勢經濟體的生產產品和服務,過上優裕生活。一時間,發達國家國人成為全球「天之驕子」,同時帶動環球旅遊、消費浪潮。

  這就是半個世紀前全球化、自由經濟、自由貿易推動下的國際、區際「協作」,強國「輸出」資本、技術、人才,收取專利費、版權、加盟費,在全球推動資本流動流通,到落後地區「插旗」。那時候,好歹也算是全球正常運作,是對資本、技術、人才「供求」正常秩序下共建共贏共富共享的形態,各取所需,各有付出,造就了一個時期全球依照「規則秩序」運行,協同發展的時代。

  可是好景不長,人總有貪念。發達國家、美西方國家在享受全球化發展成果高人一等後,竟然不滿足於這種轉移產業收取投資成果的格局,看到金融資本在全球化自由流動流通帶來的財技豐厚利益,於是美元霸權就由美元帶動下,美國國債吸收全球貿易中的財富,又以美元升貶值來操控匯率,形成貨幣資本流動的收割操作,竟然有效掠奪發展中國家積累的財富、資源、資產將之洗劫一空。甚至,對於發展起來具備一定實力的國家地區,會祭起各種手段,金融、科技、軍事……加以打壓,日本「廣場協議」,法國「阿爾斯通」莫不因「威脅」到美國「利益」而遭到無情宰割,可見一斑。

  這,正是發展紅利怎樣「分配」、由誰「分配」的核心問題。共建共贏共富共享,到最後,是如何在「共富」以後得以「共享」,才體現公平公正的「秩序規則」,體現全球化下自由經濟、自由貿易的「分工合作」,而非「割韭菜」、「剪羊毛」,將他人在合作中取得的成果據為己有,無視別人的付出也應享受到發展紅利。

  於是,比較「華盛頓模式」和「中國模式」,何以發展中國家近年傾向借鑑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並與中國攜手同行,創設屬於「自己」的「發展規劃」,在「逆全球化」中,又展現全球化新面貌,要回到過去全球分工合作,共建共贏共富共享的時代,呈現公平公正的紅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