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 樂 仁

659

  如果說在同一天空下儘管有不同的世界,卻總會形成命運與共的「共同體」,似乎跟西方發達國家奉行的一套個人自由體系有著根本分野,甚至可以說,這種意念不符合自由經濟原則,於是,便難以博得西方發達國家的認同。為此,當我國領導人提出來「共富」,提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藉此展現中華民族精神價值「和」、「大同」是在炎黃子孫生息發展中薪火相傳的踐行大道,說真的,環顧當今發達國家多有輕視之舉。

  只是,反過來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依賴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又吸引了150多個國家、地區和3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10年間起著強大的聯通國與國、古絲綢之路和古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的紐帶作用。

  而且「一帶一路」機制成立10年以來,推動發展中國家基建投資,促使當地發展建設改善民生方面,可以說有著不錯成果。

  更重要的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得以在當今「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真正體現參與、共建各方命運與共,共同得益的理念,令到大家真正能夠展現「共榮」、「共富」,不是一如過去一些發達國家參與發展中國家建設般,大多出現「資本主導」、「資源掠奪」狀況,令到「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發展中國家無論怎樣拼搏,都難以走出「輪迴」的命運,始終難以做好基建、經濟建設發展,更遑論改善國人生活水平。

  於是,儘管「一帶一路」僅僅共建10年,可是,從「共建共享」中,是按照參與方、建設方自身條件、資源稟賦來建設發展,不會好高騖遠脫離實際,更並非一如過去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投資、金融「操控」形成資源掠奪。從參與「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實現攜手共建的10年征程,可見能夠為沿線善國家地區「打通」了交通運輸大動脈,「路通財通貨通」,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高效流動,展現發展活力生機。

  這種「共建」模式,按照命運與共、「和」、「大同」理念展現同一天空下不同「世界」卻可以共建共享,再非天方夜譚!反而,是實實在在行得通的大道,是參與國家深深體會有得著,可持續發展之途,並非西方發達國家肆意指控的「債務陷阱」。因為,「鞋合不合腳,穿的人最清楚」;參與「一帶一路」能夠帶動當地有哪些改革、發展、成果,也只有當事國家和人民最有發言權來體現這個「機制」、「平台」是否值得信賴,投身發展和共建的征程,體現一榮俱榮的命運共同體「擔當」,印證「眾人拾柴火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