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做人」再學「做事」 樂 仁

139

  儒家經典《大學》將做「人」的進路分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正心」則是個人修身的啟端,尤以孟子將「人」以「四端心」作為檢驗標準,必須具備「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否則便是「非人也」,可見,先賢簡單地指出先學「做人」,再學「做事」,並非憑空臆想,而是具備「系統」的發展模式,驗證一個人能否具備道德品格的情操來待人接物處事,否則,便容易在層層提升的階梯中而失墜,失卻「人」的靈性。

  何況,歷經千百年的驗證,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中,印證了歷史、時代、文化、文明一以貫之,是遵循這套哲理、思想、義理來踐行國家民族生息發展的「楷模」,至今,儘管中華民族從史前「部落」,到秦代大一統迄今,民族興衰、融合發展歷經波折,但是,來到今天「全球化」、「地球村」,依然可以按著時代脈絡找到源頭,「原本」、「初心」不墜,便啟示後世,不管怎樣「維新」,還是按先賢感悟「天地」「道」、「天地人」行事,且先以「正心」來啟動生息發展,以「正心」來印證「初心」,再從而學「做人」,走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事工」的學「做事」。

  能夠梳理好這套「人」在「天地」中的定位,繼而確立「系統」、「制度」,形成「傳統」指引後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展現在「和、大同、祥和、仁愛」的追求,體現「人」的價值,成就一代代人接棒交棒,永續發展,才能夠由不同時代、不同歷史進程中的人們,以前人智慧形成感悟,也啟發後世,造福大家。來到今天,是中華民族在西學東漸,西方發達國家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工業化成就,與中華民族這個東方古老文明大國交往、交鋒,從而考驗我們這一輩人如何應對,怎樣在接棒以後,不失「原本」、「初心」,又能借鏡他人優秀用以革新「系統」、「傳統」,在維新中保持「正心」,先學「做人」,再學「做事」,維繫民族魂、民族精神,參與「全球化」、「地球村」的共建,也從競爭、角力中,始終以「人」的定位,確保「和、大同、祥和、仁愛」不會失墜,來展現「以人為本」、「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建共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調要具備文化自信,也即,要將接棒交棒,從「正心」到修身,先學「做人」,再學「做事」走向建設以人為本、民族復興事工,繼而指引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如此,正是貫徹「天地」「道」、「天地人」的脈絡,古今一以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