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盡人事、聽天命」,便深深體現出中華民族對於「人」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天地」的敬畏,來確立「天地人」的格局,實現「人」的價值,從而,也有著「人」生存的使命擔當,不僅僅如動物、植物等物種的尋求自我生存發展,而是「人」具備「靈性」,有別於其他物種來展現「人」在「天地」間的位置,才能與「天地」共存形成「天地人」。
要說「人」在「天地」中的定位、價值,不得不正視「人」的靈性;要探究「人」的靈性,不得不正視「人」在「天地」中繁衍生息所應自覺肩負的使命擔當。這就是,「人」不獨在繁衍生息中要造福人類,更要造福所有在這個地球上的物種,體現「天地」、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法則。不管是「天地不仁」,又或是「天地大愛」,其實,都是指出「天地」總以「一視同仁」對待所有物種,包括「人」在內。於是,「人」要契入「天地」形成「天地人」,便必須以「天地」法則來守護好當中「一視同仁」的要義,就算是「人」具備靈性,也不可以輕視其他物種的存在。因為,所有物種都是「天地」的組成,是大自然的共生共存來構建起來「天地」的「整體」。
只有依循這套認知,「人」才能真正具備靈性存活於「天地」、大自然中,肩負起使命、責任來守護「人」與其他物種,展現「天地人」,體現「人」的定位、價值。因而,這也正是「人」敬畏「天地」的要義,當大自然運行出現了不利「人」生存發展現象時,「人」要「微調」變化,構建適宜生息的空間,來自我實現。這就是「盡人事、聽天命」!做到了「人」努力、積極面對生存發展而微調外在環境變化,將「天地」的演變,透過「人」的轉化趨向有利「人」生存的環境,卻又抱持「敬畏」的心,不敢輕言是「人」主宰大自然、「天地」,將人無限放大凌駕於「天地」之上。從而,依據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文明的歷史時代演進,我們先輩領悟了「天地」的「密碼」,創設了易、太極的演化,也因應四時周而復始的轉換,領悟到「二四節氣」這一大自然規律,綜合這些「天地」演化,中華民族確立了我們生存發展的精神──和、「大同」、祥和,來體現「天地大愛」,也一視同仁以此來關顧所有物種,造福一切。
自從西方世界興起了工業革命,導入「現代化」,與中華民族生息發展的在「天地人」中微調大相逕庭,國人曾經疑惑我們國家民族的發展是否「走錯了路」;可是,當我們重新認知「天地人」,一切又有了適應當今時代的認知,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