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個體與整體,又或不同元素同時存在的時候,中華「系統」總是將之納入「和」來等同「一」,並非「二」、「三」……這種看待事物共存、生息發展的思維,是源於先賢看「天地」、「天地」「道」感悟出來的「易」、「太極」、「和」存在引伸的「和、大同、祥和、仁愛」意識,指引後世,建立起來多元並存的世界、宇宙觀,總是在國人看事物的時候,儘管從個人視野出發,卻又兼容「身外」一切,將之納入「整體」、「和」之中構建起來強大的包容、融和力,展現有容乃大。
弄清楚這套思維「源頭」、義理,便能很好地從先賢先哲「解讀」「和」、「易」、「太極」等,如何從「天地」、「天地」「道」的生息運行發展,參透了「天地」「密碼」,提供我們「做人」的指引。「人」作為參透「天地」的「主體」、「視野」,看到了天地運行而將「人」放入其中,構建「天地人」,為此,不同的「人」所參悟的自有不同進路而各有所得,如同瞎子摸象,怎能說所「摸」到的「並非」象的一部分,可是這也並非「全部」、「整體」象的存在。因而,只有從各種思維、進路、所得中,融會貫通,才能從「個體」、「一家一派」中將所得結合起來,構建成更大的「象」的「部分」,感悟它「整體」的存在,「還」更「真實」的象的形態和面貌予後世。
正是這種思維,從「和」造就中華「系統」有容乃大,才能結集多家之言、之思,匯點滴成巨流,聚沙成塔,真正展現「和」的巨大「能量」,為國人提供感悟「天地」的有效進路。回頭看,先秦諸子百家,是怎樣構建中華民族多元文化、哲思共冶一爐?又如何各自發展、互補、互相促進,激發起中華文化、文明向上提升?儘管,漢代董仲舒提倡獨尊儒家,也只能是以儒家的入世建立事工,並非真正在發展過程中「清洗」掉其他學術思想,而歷經千百年時間長河洗禮,證明諸子百家學說依然「存在」,在中華「系統」中有他們傳承的渠道、平台。
這正是「個體」、「整體」「和」、「有容乃大」的包容,容得下其他元素共存。但是,一旦要「用」起來的話,便會選擇最有效的方法、損害最低的「工具」;顯然,經過時代驗證,儒家成為歷代中央集權、行政體系所選擇的「工具」。但是,也從歷史長河中體會到,儒道互補,儒道法「滲透」,乃至後來儒釋道法「共構」,在中華民族生息發展中,有不同思維、學說、施政「工具」互相包容、共存共濟、互相成就而結出的「成果」,讓後世遵從,按這套運行法則,造福國人,也提供「人」成為「人」準則,要求「人」要具備「基準」,來「參與」社會國家生息治理。
當中,不管是儒、道、佛、法等諸家,都有共通點,怎樣「做人」,怎樣「做事」,且莫不都指向「人」,構建「天地人」生息發展,乃至基本的「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