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非空談,也非功利地只看到「短期利益」而「割禾青」式的收取短暫利益之後便如蝗蟲般他去。這,跟西方發達、先進國家自從工業革命、大航海大發現以降形成的「海洋貿易」、自由經濟,是南轅北轍的「對立」;也是西方發達國家近現代以來確立的殖民、掠奪自肥模式所「不容」的「共富」、顧及整體長遠利益的「對立」。
當然,所謂「對立」,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思維」、「局限」,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就算是資本主義、自由經濟,與中華民族「和」、「大同」精神價值,只不過是「一體兩面」、「兩端」,可以互為轉化、促進,不會形成「你死我亡」的「單極」存在。只要看看新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的發展,面對的大大小小挑戰險阻,莫不以「中國智慧」化解,莫不善用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市場經濟為己用,至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降低了資本流動的「掠奪性」,善用資本「聚集」的動能來推動國家民族發展。
能夠在「和」、「大同」指引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制度機制,善用「資本」流動、投放,用於地方建設、發展,最終,打通了人流、物流、資金流、訊息流的流動「大動脈」,服務於同一天空下的不同「世界」,也串連起來各個不同「世界」,「眾人拾柴火焰高」,體現了「和平共存」中「和」、「大同」要義,最終的是在資本流動中用好它的長處,降低它的「掠奪」惡性,用以服務於地方、整體發展。這套「共建共享共富」模式,不獨在中國改革開放中展現活力,行得通,且,放諸東南亞、非洲發展中國家,也能同樣在「整體」和「個體」的共存共建中,展現創新發展動力,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和人們可以享受到發展成果,可以提升生活水平。
「一帶一路」10周年,以一件件實幹事實擺在人們面前,「和」、「大同」在炎黃子孫有擔當的堅持和推進下,並非空談,也非「畫皮」藉以「掠奪」謀求一己私利,而是,所有基建都是一個個長期發展計劃,是按當地資源稟賦設計的遠景建設長期投資,不是短時間的「割韭菜」式將當地資源掠奪到資本投資方,形成「債務陷阱」,有操弄金融資本自肥的所謂「自由經濟」,實質是保護了「資本」的絕對權力和優勢,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如果將二戰結束以來「全球化」發展的脈絡、事實好好梳理一番,便可以清晰看到何以當年那些「被殖民」國家地區在「獨立」以後,看似掌握了自己國家民族命運,卻在發展中國家的生息中,總會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戰亂、被「割韭菜」和「剪羊毛」的惡性循環,一個又一個輪迴,教人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