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順天知命,卻不認命,這,便在生命歷程中產生了積極性、源源動力,在「天地人」的定位中,安頓好了人的位置,敬畏天地,又無懼天地「發怒」令到大自然產生對人生存發展形成的災害,反而勇於「征服」災害,建設人適宜生活發展的環境。當然,這種「征服」不是無限需索、殺戮下的打敗天地,其實,應該視為以人有限的力量,在無窮天地能量中,做出適度的平衡協調,用於人有所寄,有所生息繁衍,形成人與自然同一整體的生息發展變化,從而找到人的福祉,體現人的價值。
於是,既敬畏天地,也無懼天地,才是中華民族很好的寫照。只有深深理解當中關係,才會認清,何以中華民族在許許多多民間傳說中,儘管有不同的故事內容,但,每每又指向一個共同主題,中華民族是從各種惡劣自然環境中,憑藉先輩勇氣毅力,開天闢地,克服惡劣環境,為後世開創宜於生存發展的新天地。套用當今詞彙,不正是「現代化」的統稱?何況,當中的「克服」大自然惡劣環境,也同時體現不苛索、不過於需索的「度」,絕沒有「征服」大自然「踩」於腳下的丁點思維,因為,這必然建基於中華民族敬畏天地,不敢造次、不敢踰越的本性、初心,必須擺正「天地人」位置,才能從「和」、「大同」中展示共存、共生、共建、共榮、共享的順天知命意志。
從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便可見中華民族的勇氣毅力,克服困難,當中那份知「止」,維繫著「度」來向大自然求生存發展,作出平衡協調不過份需索,終於,憑藉人的積極、堅毅,開創出新的生活環境,宜於人們生息安居的新天地。這種從民間傳說世代相傳下來的中華民族發展訊息,儘管今天鮮從信史中印證真實,可是,卻深深反映民族性,有它的「真確」一面,否則,當這種祥和、善良民族性放諸信史五千年的長河中,便會格格不入,難以貫徹至今中華兒女在追求「和」、「大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感悟中,得以一以貫之形成連貫歷史文化文明的滾滾長河,古今初心如一。
「度」、「止」,在中華文化、文明中,不管是儒、道,又或後來從外國引入且融於我們文化之中的佛學,其實,在在都展現這種「自我管理」精神,從自然、道、易、太極中,確立了人在「天地」間的位置,有所敬畏,順天知命不認命,積極樂天,祥和善良,以「度」、「止」來降低侵略性,展現中華文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