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私自利 樂 仁

118

  中華傳統重視「義利觀」,源於儒家對人性的深切了解,希冀以教育和化成來制約人性弱點,擴大人性真善美。為此提出來重義輕利的說法,並且以儒家追求人要達到「君子」的境界,避免淪為「小人」,來維繫社會善良風俗、制度。於是,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訓誨,以期提醒和教導人們,要看重道義來維繫共同利益,來取得、分配利益,而非短視,以個人得失計算來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損人利己。

  這套源於中華傳統,以儒學指引的社會建設、道德指引、規範,經歷千百年洗禮,其實,至今依然有它的優秀一面,亦即,教誨人們從個人出發,但,又要因應人是群體動物,在生存發展中要處理好人際關係,建立社會規範,並且,強調合作,共建共贏共富共享,利益最終要體現在共享上,才能展現對「和」、「大同」精神的追求和構建。

  為此,怎樣堅守好「義利觀」,其實,也是在共同利益、個人利益的處理上,以長遠目光看待利益的分配,不自私自利,不損人利己,甚至可以有更高層次的思維,以「道義」駕馭利益分配,以「讓利」來照顧弱勢,才能將群體的工作做好,才能避免因利失義,終引發相互鬥爭,反而在「成本」、「效益」計算中,是損害了所得利益,更危害了共同營建的「團夥」和合作關係,終究會得不償失,乃至產生深遠的損害!

  正正是中華傳統「和」、「大同」、「義利觀」的主導,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以來形成的一套民族性生存發展法則,有別於美西方世界二戰以後形成的「逐利」、損人利己,以至「零和」來標榜「實力」、贏者全取的一套價值觀。更大大有別於近年資本操作下的「掠奪」、「自肥」手段,打著自由民主、自由經濟旗號,實質是另一種以強凌弱、殖民掠奪的方法,最終,只為將世界上的資源、利益據為己有,更看不得他人好而認為會威脅自己。

  其中,中國人講求「義利觀」,不獨取諸以道,看長遠利益,看共同合作共同分配利益,甚至,有「強者」、「大者」要「讓利」弱勢,有能力要幫扶他人,不計較自己的利益得失,在別人好了起來以後,才是「整體」中「短板」修好了,做大做強「整體」,反而是大家都有得益,擴大了共同合作、共同利益的「同心圓」、「蛋糕」、「市場」擴大了,大家能分享的也同步提升。